|
|
|
|
1946 | 音樂家蔡繼琨引薦,楊三郎、郭雪湖得台灣行政長官陳儀聘為「文化諮議」,籌設「台灣省全省美術展覽會」(簡稱「省展」)。 | 全省美展紀要 | |
1946 | 1.6 〈慶祝光復美術展覽會,分國畫、西畫、彫刻三部,自五月五日起十日間〉,《民報》。 | 全省美展紀要 | | 1946 | 9.10 〈美術審查委員已決定二十七名〉,《民報》。 | 全省美展紀要 | | 1946 | 9.18 〈長官招待審查員,美術展不日開幕〉,《民報》。第一屆省展審查結束後,16日陳長官與該會審查員於對美術美術問題互相發表意見。 | 全省美展紀要 | | 1946 | 10.14 〈全省美術展,應募作品計三五三件〉,《民報》。 | 全省美展紀要 | | 1946 | 10.18 〈長官招待審查員,美術展不日開幕〉,《民報》。 | 全省美展紀要 | | 1946 | 10.20 〈省美展廿日起公開,各界踴躍寄獎賞金〉,《民報》。 | 全省美展紀要 | | 1946 | 10.21 〈美術展發表特選,國畫許深洲,洋畫呂基正,彫刻張錫卿,昨午招待記者票價十元〉,《民報》。 | 全省美展紀要 | | 1946 | 10.22 〈美術展覽會,今日起公開展覽〉,《民報》。 | 全省美展紀要 | | 1946 | 10.22 首屆省展於台北市中山堂,計設:國畫、西洋畫、雕塑三部。評審委員多為日治時期台、府展得獎台籍藝術家,計有:郭雪湖、陳進、林之助(國畫),藍蔭鼎、李梅樹、陳清汾、劉啟祥、李石樵、陳澄波、顏水龍、楊三郎、廖繼春(西洋畫),陳夏雨、蒲添生(雕塑)。 | 全省美展紀要 | | 1946 | 11.1 〈美術展閉幕,蔣主席訂購多幀〉,《民報》。蔣主席伉儷前往參觀第一屆美展,爾後,長官公署買下郭雪湖﹝驟雨﹞、范天送﹝七面鳥﹞、李梅樹﹝星期日﹞、陳澄波﹝製鞋工廠﹞贈與蔣介石總統;藍蔭鼎﹝村莊﹞、﹝綠蔭﹞、﹝夕照﹞等三幀則由美國領事館定買,陳澄波﹝兒童樂園﹞由教育處長、﹝慶祝日﹞由秘書長,楊三郎﹝殘夏﹞由軍政部定買等;其中,李梅樹的作品在當時的定價已有20萬元之高。 | 全省美展紀要 | | 1948 | 第三屆省展,馬壽華加入國畫部評審,為外省籍水墨畫家不以參展經歷加入評審的第一位,此後陸續加入之外省籍水墨畫家有:溥心畬(5屆起)、黃君璧(6屆起)等。 | 全省美展紀要 | | 1948 | 施翠峰個人剪報〈評第三屆美展〉(出處待考)。 | 全省美展紀要 | | 1949 | 12.9 鄉下美術工作者〈會後話美展〉,《公論報》六版,「日月潭週報」446號,(4屆)。文中提到本次作品多數未反映出時代的內涵,在技巧和題材上仍顯舊態。 | 藝壇紀要 | | 1951 | 11月 〈美展佳作.審查選定-昨參觀者極為踴躍〉,(日期及出處待考)。各官員往前參觀第三屆美展,民政廳長楊肇嘉認為本屆在質與量有甚大進步,並讚許國畫裡的中國色彩日益濃厚,有地方特色與時代意識的配合。 | 全省美展紀要 | | 1951 | 10.13 〈祝嘏美展徵集作品.軍中藝術積極推行〉,《聯合報》三版。 | 藝壇紀要 | | 1951 | 11.3 〈全省美展今日揭幕.減租影片月中上映〉,《聯合報》三版。 | 全省美展紀要 | | 1951 | 11.4 〈六屆全省美展,昨行揭幕典禮:吳主席親往會場剪綵,并致詞推崇我國藝術〉,《聯合報》三版。 | 全省美展紀要 | | 1952 | 11.11 〈第七屆全省美展今在中山堂揭幕:展出作品共一百餘件,三外國小姐作品參加美展〉,《聯合報》三版。 | 全省美展紀要 | | 1954 | 11.23 魯亭,〈九屆全省美展國畫部觀後:藝文圈內,為什麼?把日本畫往國畫裏擠〉,聯合副刊藝文天地,《聯合報》六版。 | 藝壇紀要 | | 1955 | 3.5 郭雪湖,〈我的美術回顧:我初出畫壇〉,《台北文物》,3:4,頁70-73。 | 藝壇紀要 | | 1955 | 3.5 楊三郎,〈我的美術回顧:跑走不完的路〉,《台北文物》,3:4,頁73-76。 | 藝壇紀要 | | 1955 | 3.5 林玉山,〈我的美術回顧:藝道話滄桑〉,《台北文物》,3:4,頁76-84。 | 藝壇紀要 | | 1955 | 3.5 李石樵,〈我的美術回顧:酸苦辣〉,《台北文物》,3:4,頁84-88。 | 藝壇紀要 | | 1955 | 12.4 〈全省美展最後一天〉,《聯合報》,三版。 | 全省美展紀要 | | 1956 | 10.9 霍學剛,〈寫在全國書畫展出前─提供四點建議主管當局〉,聯合副刊,《聯合報》六版。 | 藝壇紀要 | | 1956 | 12.8 施翠峰,〈我對全省美展的淺見〉,聯合副刊,《聯合報》六版。 | 藝壇紀要 | | 1958 | 增設「台中扶輪社獎」。 | 全省美展紀要 | | 1958 | 1.8 施翠峰,〈我們又挨過了一年.消沉了的美術界〉,《聯合報》六版。 | 藝壇紀要 | | 1959 | 省展採巡迴方式,先後在台北、台中、台南三市展出。 | 全省美展紀要 | | 1959 | 第十四屆省展首次將入選以上作品編印畫冊(黑白)。 | 全省美展紀要 | | 1959 | 在第一、二、三名和入選獎項間,增設優秀作品(優選)獎項。 | 全省美展紀要 | | 1959 | 國畫部加入多位外省籍水墨畫家,包括:吳詠香、梁中銘、傅狷夫、張穀年等,開始與本省籍畫家間產生對「正統國畫」的爭議,國畫部第一獎首次由傳統水墨畫得獎。 | 全省美展紀要 | | 1959 | 10月 劉國松,〈談全省美展-致敬劉真廳長〉,《筆匯》,頁25-28。 | 藝壇紀要 | | 1960 | 國畫部分為兩部收件,第1部為直式捲軸,第 部為裝框作品,仍合併評審(15屆)。 | 全省美展紀要 | | 1960 | 1月 白擔夫,〈新年中展出的三個畫展,《筆匯》,1:9,頁23-24。 | 藝壇紀要 | | 1960 | 12.21 劉國松,〈評十五屆全省美展西畫部,新藝,《聯合報》六版。 | 藝壇紀要 | | 1960 | 12.24 黃朝湖,〈對全省畫展的建議〉,新藝,《聯合報》。另收於黃朝湖(1965),《為中國現代畫壇辯護》,台北:文星書局,頁119-122。文中對省展提出八點建議:一、會場的佈置必須顧到觀賞時的效果。二、畫幅的大小宜嚴格規定。三、作品的題材應允容畫家的絕對自由。四、省展會應確實負起提倡美術、領導畫家邁向藝術坦途的責任。五、為迎頭趕上國際藝潮,應邀徵中外現代名畫家及畫會的作品參加展出以收啟蒙之效。六、盡可能地必須健全審查委員的組織,同時評審員必須做到客觀、公平無私的態度-外國大畫展均由一流畫家評審,次之由二流畫家評審。七、國畫部應分兩部評審,以解決有關「東洋畫」的爭論。八、呼籲報章、雜誌及社會人士對於藝術的重視。 | 藝壇紀要 | | 1962 | 3.25 席德進,〈台灣的新繪畫運動〉,新藝,《聯合報》八版。 | 藝壇紀要 | | 1962 | 6.11 莊喆,〈鴻溝鮮明的全省美展(上)〉,新藝,《聯合報》八版。 | 藝壇紀要 | | 1962 | 6.12 莊喆,〈鴻溝鮮明的全省美展(中)〉,新藝,《聯合報》八版。 | 藝壇紀要 | | 1962 | 6.13 莊喆,〈鴻溝鮮明的全省美展(下)〉,新藝,《聯合報》八版。 | 藝壇紀要 | | 1963 | 國畫部設國畫第一部、國畫第二部(東洋畫),分開評審,各取前三名。(18屆) | 全省美展紀要 | | 1963 | 12.28 郎玉衡,〈全省美展國畫部分〉,出處待考。發文者對謝峰生、郭燕嶠、黃惠穆、羅樂文、陳壽彝五位的得獎之作各別提出褒貶,在文末簡短提到國畫傳統精神宜留存,而非盲目滲合西畫於國畫。 | 藝壇紀要 | | 1963 | 12.30 楚戈,〈評第十八屆省美展〉,新藝,《聯合報》八版。 | 藝壇紀要 | | 1964 | 2.1 黃朝湖,〈全省美展面臨危機〉,新藝,《聯合報》八版。另收於黃朝湖(1965),〈全省美展面臨危機!─評十八屆省展西畫〉,《為中國現代畫壇辯護》,台北:文星書店,頁123-127。作者觀察到現代畫會團體逐漸漠視省展的榮耀,脫離省展的保守另求發展,應是省展審查制度欠嚴密,過於保守所致,內文提出四項事實:入選作品的水準普遍低落、畫家依省展保守的性質改變原本的風格來作畫、現代畫會的會員完全脫離省展、版畫作品的學跡。 | 藝壇紀要 | | 1965 | 本屆新增「特約作品展覽」。 | 全省美展紀要 | | 1965 | 4月 劉國松,〈繪畫的狹谷-從十五屆全省美展國畫部說起〉,《中國現代畫的路》,台北:文星書店,頁113-119。原載於《文星》39期。 | 藝壇紀要 | | 1965 | 12.6 文霽,〈看:廿十屆全省美展〉,出處待考。作者讚許本屆破例的邀請展出形式,豐富了展品,但也提出邀請準則以何為擬定標準的疑慮。 | 藝壇紀要 | | 1966 | 省展主辦單位改為:台灣省政府教育廳。(21屆) | 全省美展紀要 | | 1966 | 國畫部正式分為國畫一部、國畫二部。 | 全省美展紀要 | | 1967 | 本屆畫刊,國畫一部與西畫部前三名得獎作品,以彩色圖版印刷,其他畫部仍維持黑白圖版。( 22屆) | 全省美展紀要 | | 1967 | 本屆增設「書法部」。 | 全省美展紀要 | | 1967 | 12.21 〈夕陽餘暉裡,漁夫忙晚炊──廿二屆全省美展,詹浮雲再度奪魁〉,《青年戰士報》。文中對詹浮雲的得獎之作提出好評,認為其作氣韻生動、構圖新穎有詩意。 | 藝壇紀要 | | 1969 | 省展巡迴展覽地點除台北市、台中市、台南市外,增加花蓮市。 | 全省美展紀要 | | 1970 | 本屆增設「攝影部」。( 25屆) | 全省美展紀要 | | 1971 | 攝影部分「彩色組」、和「黑白組」。(至39屆) | 全省美展紀要 | | 1973 | 本屆增設「美術設計部」,西畫部則分為油畫部、水彩畫部,和版畫部。 | 全省美展紀要 | | 1973 | 本屆國畫二部(膠彩)停止徵件;且因國畫部規定作品形式若是橫式及玻璃框一律不收,膠彩畫家無法參展。( 28屆) | 全省美展紀要 | | 1973 | 本屆省展大幅改制:取消籌備委員會制度改為籌備單位:台灣省政府教育廳、中國美術協會、中華民國畫學會、中國書法學會、中國水彩學會、中國版畫學會、中國攝影學會、中國雕塑學會、中國美術設計學會、中華民國美術教育學會、省立博物館、省立台中圖書館、省立新竹社會教育館、省立台南社會教育館。 (28屆) | 全省美展紀要 | | 1973 | 本屆設立顧問一職,由原籌備委員擔任。 | 全省美展紀要 | | 1973 | 本屆開始,油畫、版畫、書法、攝影和美術設計等畫部評審,已推舉一人書寫評審感言。 | 全省美展紀要 | | 1974 | 將顧問一職改為評議委員。 | 全省美展紀要 | | 1974 | 4月 雄獅美術社,〈台灣省美展座談會〉,《雄獅美術》,38,頁50-63。 | 藝壇紀要 | | 1976 | 1.23 林貴榮,〈讀者投書:如何重建全省美展權威──讀者建議增加評審委員,充裕籌備時間,評選方式公開〉,《聯合報》九版。 | 全省美展紀要 | | 1977 | 11.28 陳長華,〈台省美展評審面臨挑戰,公開落選作品,不教埋沒〉,影視綜藝萬象,《聯合報》九版。 | 全省美展紀要 | | 1977 | 12.28 陳長華,〈審畫.不要生「閒話」〉,萬象,《聯合報》九版。 | 全省美展紀要 | | 1978 | 1.1 國立藝專就讀美術科西畫組的學生林貴榮,1977年底準備作品參展設計類,作品未送達省政府時,已聽聞獎落誰家之傳聞,評選結果與傳聞相佐,於是有意揭省展弊病,並將落選作品公諸於世讓大眾評判。聯合報記者陳長華於十一月底長篇報導該計劃。落選作品退件時,募得160件作品;台北車站前的「台北商業廣場」負則人主動表示願免費提供場地,在省展開幕當天,同時展出「落選展」,展期亦同。該生之後遭校方以學期成績不及格退學處份。6(32 屆) | 全省美展紀要 | | 1978 | 1.6 〈台省美展‧落選展‧打對台:藝壇受到震撼‧評審不公?遺珠之憾?讓大家看一看‧摒除私心!以斷優劣!〉,影視綜藝,《聯合報》九版。 | 全省美展紀要 | | 1978 | 1.9 陳長華,〈省展失卻權威性,美術也有陰黯面:藝專生搞落選展,奇峰突起,評審制度受訾議,爭權奪利〉,《聯合報》三版。 | 全省美展紀要 | | 1978 | 1.10 〈舉辦獎勵性榮譽競賽應徵的正軌〉,社論,《聯合報》二版。 | 藝壇紀要 | | 1978 | 1月 林秋蘭整理,〈台展,府展、省展-老畫家談今昔〉,《雄獅美術》,83,頁82-89。 | 藝壇紀要 | | 1978 | 1月 鄭世璠,〈期待於全省美展:來自省展.關懷省展〉,《雄獅美術》,83,頁96-99。 | 藝壇紀要 | | 1978 | 1月 賴傳鑑,〈期待於全省美展:不堪回首話省展〉,《雄獅美術》,83,頁100。 | 藝壇紀要 | | 1978 | 1月 賴武雄,〈期待於全省美展:評審委員要具權威性〉,《雄獅美術》,83,頁102。 | 藝壇紀要 | | 1978 | 1月 雄獅美術,〈期待於全省美展:謝孝德談省展〉,《雄獅美術》,頁103-106。 | 藝壇紀要 | | 1978 | 1月 歐陽鯤,〈期待於全省美展:省展必須存在〉,《雄獅美術》,83,頁107-108。 | 藝壇紀要 | | 1978 | 1月 蔡永明,〈期待於全省美展:立意甚佳,制度有待改進〉,《雄獅美術》,83,頁109。 | 藝壇紀要 | | 1978 | 1月 林貴榮,〈期待於全省美展:省展!省展!〉,《雄獅美術》,83,頁109-112。 | 藝壇紀要 | | 1978 | 12月 莊伯和,〈一年來的美術〉,《雄獅美術》,94,頁25-27。 | 藝壇紀要 | | 1979 | 美術設計部首度頒給第一名(此前第一名均從缺)。 | 全省美展紀要 | | 1979 | 1.10 〈美展欠美,畫裏有話!入選國畫雲龍飛瀑,被人檢舉李代桃僵,台中地檢處昨查扣作品〉,《聯合報》三版。 | 藝壇紀要 | | 1979 | 1.11 陳長華,〈台灣省美術展覽會,飽受批評權威喪失〉,《聯合報》七版。 | 藝壇紀要 | | 1979 | 3月 雄獅美術社,〈展望「省展」新紀元座談會紀錄〉,《雄獅美術》,97,頁84-95。 | 藝壇紀要 | | 1979 | 3.9 〈台灣全省美展,今年還是學生美展,作品在博物館展出〉,《聯合報》七版。 | 藝壇紀要 | | 1979 | 11.1 〈飛瀑被指是捉刀,吳胤當眾重揮毫〉,《聯合報》三版。 | 藝壇紀要 | | 1980 | 首獎獎金由原先的兩千元提高為兩萬元,並敦請省主席親臨頒獎,以增加省展號召力。 | 全省美展紀要 | | 1980 | 畫冊開始出現免審查畫家名稱。 | 全省美展紀要 | | 1980 | 恢復國畫第二部的徵件。 | 全省美展紀要 | | 1980 | 雕塑作品開始由政府大量收藏。 | 全省美展紀要 | | 1980 | 3月 杜若洲,〈省展的新領域-創作〉,《雄獅美術》,109,頁72-75。作者認為省展是文化上的事情,非專為藝術家所辦,其目的並非全於評作品等第優劣;引述34屆、35屆省展之評語,多為陳腐的、生硬的、現成的,少有確切目的而締造自我風格的,並指出參賽者不該抱持為省展創作。 | 藝壇紀要 | | 1981 | 4月 呂清夫,〈粥多僧少談省市美展〉,《民生報》。作者認為國內美術類競賽之多,應有區別性以突顯各自特色,可借鏡國際雙年展,不同於巴黎青年雙年展的競賽項目,又如評審資歷的公開與評審過程的透明化等等。 | 藝壇紀要 | | 1982 | 膠彩畫獨立設部。(37屆) | 全省美展紀要 | | 1983 | 呂清夫,〈公辦美展知多少〉,《時報雜誌》,176,頁53-55。 | 藝壇紀要 | | 1983 | 林之助向媒體提出以膠彩畫替國畫第二部正名,從此國畫順勢分為水墨與膠彩,使省展從此不再出現「國畫」之名稱。 | 全省美展紀要 | | 1984 | 篆刻獨立設部(39屆)。 | 全省美展紀要 | | 1984 | 1月 高雄往巡迴展末站澎湖馬公,輪船途中爆炸燃燒,船上432件(38屆)省展作品沉入海底。 | 全省美展紀要 | | 1984 | 3.3 陳長華,〈作品「海葬」畫家心痛,藝術「保險」刻不容緩〉,《聯合報》三版。 | 藝壇紀要 | | 1984 | 3.3 林玉山,〈38屆全省美展作品欣賞:高山積雪〉,綜藝,《聯合報》九版。 | 藝壇紀要 | | 1984 | 5.11 美展會場發生觀眾抗議裸畫,於畫作上貼白紙事件。 | 全省美展紀要 | | 1985 | 獎金由三萬元提高到八萬元。 | 全省美展紀要 | | 1985 | 由於澎湖馬公輪船失事事件,所有作品開始辦理安全保險。 | 全省美展紀要 | | 1985 | 1.28 全省美展座談會於台北教師會館會議室舉辦。徐藝華整理(1985.3),〈檢討過去.策勵將來「全省美展」座談會〉,《師友月刊》,213,頁40-44。 | 全省美展紀要 | | 1985 | 9.21 剪報,〈全省美展作品給獎辦法被指不切實際引起爭議:得獎作品必須交給省方,否則不發獎金,美術界人士認為遭到輕視,醞釀拒絕參加〉,(出處待考)。 | 全省美展紀要 | | 1985 | 12.1-12.15 全省美展45年回顧展。 | 全省美展紀要 | | 1987 | 6.10 〈購藏全省美展四十年回顧展作品,省美術館訂合理價格〉,綜藝,《聯合報》九版。 | 全省美展紀要 | | 1987 | 6.14 陳長華,〈結帳式的購藏?〉,綜藝,《聯合報》九版。 | 藝壇紀要 | | 1988 | 3.21 黃傳晉,〈全省美展令人感嘆〉,輿情,《聯合報》九版。 | 藝壇紀要 | | 1988 | 3月 劉耿一,〈一位畫家之死〉,《雄獅美術》,205,頁 20。作者參加曾是省展特選主席獎的一位畫家告別式,感嘆其壯年時的殊榮後被遺忘的情形,因而思索著藝術家與藝術生命的問題。 | 藝壇紀要 | | 1988 | 4月 劉耿一的文章於《雄獅美術》206期得得讀者響應。 | 藝壇紀要 | | 1988 | 4.18 蘇泰安,〈永久免審查作家聯展,蕭萬長等均到場參觀〉,《中華日報》十七版。 | 其他展覽紀要 | | 1988 | 4.18 黃小娟,〈免審作家聯展破紀錄:展場最大及官員湧進最多〉,《台灣日報》。 | 其他展覽紀要 | | 1989 | 本屆開始由台灣省立美術館(今國立台灣美術館)承辦。(44屆) | 全省美展紀要 | | 1989 | 訂定發展方針為「兼顧傳統與創新」。 | 全省美展紀要 | | 1989 | 1.25 李玉玲,〈省展得了「失憶症」?──第14屆以前的畫作,下落不明,尋得者亦破爛不堪,實在愧對參展者〉,影視藝文,《聯合報》八版。 | 藝壇紀要 | | 1990 | 國畫、書法改為直式捲軸或橫式裝配畫框均可。 | 全省美展紀要 | | 1990 | 5月 雄獅美術,〈全術廣場:「全省美展免審查作家協進會」於台中成立〉,《雄獅美術》, 31,頁90。全省美展免審查作家協進會3月31日於台中成立,會議中促成18名美術家於省美館排出十八個檔期,展出方式決定做到開創性的形態,現場播放影帶,內容包括作品說明、作者經歷及創作示範和過程,欲達到劇情化、教育化之水準,「動靜並重」、「聲色俱全」之效果。 | 藝壇紀要 | | 1991 | 2.6 陳長華,〈全省美展,風波息:對症下藥 誰是美展真正的主角?何不讓出空間多給新人機會!〉,文化廣場,《聯合報》五版。 | 藝壇紀要 | | 1991 | 6月 《雄獅美術》244期,刊出陳倬民〈弘揚全省美展之光輝-序台灣省全省永久免審查作家聯展〉、侯壽峰〈要怎麼收得,先那麼栽-兼談本會首屆聯展之展望〉、林玉山〈省展的傳燈-省展永久免審查作家系列展〉,頁225、226、242。 | 藝壇紀要 | | 1991 | 6.25-8.11 省展免審查作家聯展。 | 其他展覽紀要 | | 1992 | 美術設計部改美工設計(含工藝)。 | 全省美展紀要 | | 1992 | 1.7 陳長華,〈省美展,打開創作心結〉,文化廣場,《聯合報》三一版。 | 藝壇紀要 | | 1992 | 刪除「有違國策之意識者」、「有違反善良風俗者」兩項徵集作品之規定。 | 全省美展紀要 | | 1992 | 5月 陳英德,〈返台記事兩則〉,《雄獅美術》,255,頁117-119。作者認為省展細分競賽項目,限制了新材料求表現的媒材的創作者,至少調整或增加「綜合媒體」或「裝置性藝術」項目;在展出方式上,不該只一味地把畫掛在牆上,而應多設思展示空間來突顯作品特質。 | 藝壇紀要 | | 1992 | 6月 黃圻文,〈捉影中的台灣新美術發展景況〉,《雄獅美術》,256,頁44。簡短談及省展依素材籠統劃分、評選制度唯美單向的僵化缺失。 | 藝壇紀要 | | 1992 | 7月 台灣省立美術館展覽組,〈有話要說:答黃圻文──捉影中的台灣新美術發展景況〉,《雄獅美術》,257,頁45。讀者以館方發文回應,認為以素材畫分是簡單且清楚的分類法等。 | 藝壇紀要 | | 1992 | 9月 讀者,〈官場官話:台灣省立美術館展覽組答黃圻文讀後感〉,《雄獅美術》,259,頁38-39。 讀者再回應,否定館方的發言。 | 藝壇紀要 | | 1993 | 美工設計部改視覺設計部,工藝獨立設部。(47屆) | 全省美展紀要 | | 1995 | 規定各部前三名於翌年可免初選參展,並直接參加複選;連續三年得前三名者,列為永久免審查,其表現績優並學資歷相當者,大會得聘請擔任評審委員。 | 全省美展紀要 | | 1996 | 獎勵名稱變更:第一名改金牌獎,第二名改銀牌獎,第三名改銅牌獎,其他優選與入選名稱不變。 | 全省美展紀要 | | 1996 | 11月 謝里法,〈從歷史的治革談「省展」評審之心得〉,《藝術家》,258,頁428-429。 | 藝壇紀要 | | 1998 | 廢除「台灣省全省美術展覽會組織簡則」及「省展籌備委員會」,改由台灣省政府文化處主辦,台灣省立美術館承辦。 | 全省美展紀要 | | 1998 | 「邀請作品」之邀請對象,經修正為評議委員及當屆評審;至於「永久免審查」作家與「知名」作家,不再列入邀請。 | 全省美展紀要 | | 1998 | 1.7 陳于媯,〈全省美展昨頒獎──宋楚瑜嘉許對推廣社會美育貢獻;吳兆麟盼重視美展公平性〉,文化廣場,《聯合報》十八版。 | 藝壇紀要 | | 1998 | 1.13 林惺嶽,〈傳承‧倫理‧責任-全省美展五十二周年感言〉,文化廣場,《聯合報》十八版。 | 藝壇紀要 | | 1998 | 11.17 雷顯威,〈末代全省美展,宋楚瑜昨頒獎〉,文化,《聯合報》十四版。 | 藝壇紀要 | | 1999 | 因廢省及省美館升格國立,省展主辦單位由國立臺灣美術館再移回省府文教組接辦。 | 全省美展紀要 | | 1999 | 評審委員由主辦單位遴選。 | 全省美展紀要 | | 1999 | 取消永久免審查制度,改發榮譽狀。 | 全省美展紀要 | | 1999 | 1.15 向秋伶,〈免審查作家巡迴展,挑起新仇舊恨:廢除免審查制度心結未解,藝術家與省美館對立〉,《自立早報》,十四版。 | 藝壇紀要 | | 1999 | 1.17 張伯順,〈廢除永久免審查制,倪再沁稱正面改革〉,《聯合報》十四版。 | 藝壇紀要 | | 2001 | 受限於沒有適合收藏美展作品的場地,各類前三名作品不再收藏,展覽結束後歸還原作者。 | 全省美展紀要 | | 2001 | 5.21 金武鳳,〈省美展得獎作國美館買不起:昨天頒獎獎金雖縮水,張博雅期許該展續辦不輟〉,《聯合報》十九版。 | 藝壇紀要 | | 2001 | 11.4 趙奇濤、戴永華,〈全省美展.林文魁焦點畫家〉,《聯合報》十八版。 | 藝壇紀要 | | 2002 | 8月台灣省政府文教組召開「全省美展未來發展研討會」於中興新村省政資料館。 | 全省美展紀要 | | 2002 | 恢復永久免審查制度。 | 全省美展紀要 | | 2002 | 5月 許正宗〈激流中的傳統意象──第五十六屆全省美展記述析〉,《藝術家》,324,頁494-498。 | 藝壇紀要 | | 2002 | 6.19 黎慧琳,〈省美展老街憶舊,勾起湖口人舊夢〉,《聯合報》十九版。 | 藝壇紀要 | | 2002 | 8.15,〈全省美展未來發展趨勢座談會〉,紀錄收於《省展一甲子紀念專輯》,(南投縣:台灣省政府,2006.1 ),頁301-344。 | 全省美展紀要 | | 2003 | 資深評議委員改聘顧問,評議委員會開始進行漸進式改組。 | 全省美展紀要 | | 2003 | 明訂評審委員由主辦單位參酌有關機構推薦擬定建議名單,提經評議委員會審議後簽請核聘,遴聘評審委員時應兼顧各家風格與地域均衡。 | 全省美展紀要 | | 2003 | 「國畫」部擬更名為「墨彩」,在評議委員會時未通過,仍維持原案。 | 全省美展紀要 | | 2003 | 因SARS疫情,參觀民眾須測溫戴口罩進場。 | 全省美展紀要 | | 2003 | 5月 許正宗,〈模式.檢驗.擴張-第五十七屆全省美展側記〉,《藝術家》,336,頁470-474。 | 藝壇紀要 | | 2004 | 6月 許正宗〈第五十八屆全省美展評選側記及作品評析〉,《藝術家》,349期,頁483-487。 | 藝壇紀要 | | 2005 | 邀請展方式變革,評議評審人員得展實作一件;永久免審查作家(含得榮譽狀者)僅刊載作品圖片於彙刊。(59屆) | 全省美展紀要 | | 2006 | 競賽展以外之邀請展(顧問、評議、評審、永久免審查作家)均不展實作,僅刊載作品圖片於彙刊。(60屆) | 全省美展紀要 | | 2006 | 「省展」因廢省及藝術生態丕變,於60屆後停辦。 | 全省美展紀要 | | 2006 | 10.5 「全省美展歷史任務與未來」座談會,座談題綱為官辦美展政策之討論、全省美展之轉型與未來。雅玲紀錄整理(2006),〈全省美展歷史任務與未來〉,《藝術家》,378,頁218-225。又載於《省展一甲子紀念特輯》,(南投縣:台灣省政府,2006.12),頁290-300。 | 全省美展紀要 | | 2006 | 10.7 台灣省政府(文教組)於國美館,舉辦「全省美展一甲子學術研討會『六十年來省展與台灣美術之互動關係』」,紀錄載於《省展一甲子紀念特輯》,南投:台灣省政府。 | 全省美展紀要 | | 2006 | 12 月 台灣省政府文教組,《省展一甲子紀念特輯》,南投:台灣省政府。 | 全省美展紀要 | | 2007 | 文建會主辦、國立台灣美術館承辦「歷史的光輝──全省美展60回顧展」於台中台灣建築、設計與藝術展演中心。 | 全省美展紀要 | | 2008 | 首屆「台灣美術雙年展」以嶄新面貌,呼應當前藝術生態,成為台灣全島性官辦美展的新里程碑。 | 全省美展紀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