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綻放──臺灣美術團體與美術發展


壹、前言

從近代史的角度來看,臺灣邁向現代化的社會,乃起源於日治時期,而具有「現代」意義的「社團」亦是始於日治時期才有的現象,它不同於以往傳統社會多屬地方仕紳菁英之結社成員結構,也有別於傳統文人詩社雅集之集會方式,在現代化的城市社會結構中,已然打破既有的地方性之格局,以一種新式的、制度性的、有組織的方式呈現,張灝認為除報刊雜誌、新式學校外,學會的大量湧現也可視為一種新式、制度性的傳播媒介,[1]這種由現代知識階層所組織的社團,成為知識分子凝聚共識發揮影響力的有效方式,因此學會或社團的組織成為現代知識傳播與交流的重要平臺。

以美術為訴求的現代社團組織,與傳統文人雅集之最大不同處,在其較為嚴密的組織形式,有特定共識的宗旨目標,及為方便管理的章程訂定或入會條件等,透過社團、展覽、論述等機制的連結與共生模式,一方面從事意見交流凝聚共識,另一方面藉由聯盟以發揮最大影響,或透過刊物掌握發言權主導輿論,或提升畫家地位、聲譽,同時達到宣傳行銷的實質目的,更進一步也可能是發揮推動美術發展的重要力量,如「達達主義宣言」對西方現代藝術史發展的影響,因此,近代美術團體遂成為支配美術史的重要因素之一。

臺灣美術之發展長期以來備受研究者關注,有關近代美術發展之藝術家、風格及時代文化……等方面的探討至今已積累了許多的研究成果,但與臺灣社會文化美術發展過程極為密切相關的「美術團體」,之於臺灣美術史的意義,亦曾扮演極為關鍵的角色,對於畫會歷史的了解,即是對美術現代性發展進程在體制層面上的掌握,因此研究臺灣美術史斷不能忽視「美術團體」這一區塊,此方面之研究雖有李進發、王福東等做了相關的統計與探討,本文將在其既有的研究基礎上,就日治時期以來至1990年代臺灣美術團體做一全面檢視,進一步探討分析美術團體與臺灣美術發展之關係。

臺灣在1920年代至1990年代約80年期間,是臺灣美術團體活動熱絡的時期,從數量與性質看來,龐雜而多元,要規劃成一個展覽盡其完整呈現,實屬不易,為清楚呈現本展之脈絡,本研究將以臺灣美術發展之事實為依據,並參照時代思潮及社會文化發展現象與美術互動之關係,以時間軸序,擇選從1920年代至1990年代主流類項之美術團體中具時代創新、變點之「重要美術團體」為主要論述,將其在臺灣美術發展中之特殊性、代表性、影響力作重點的詮釋分析,以作為本展覽陳列展示及探討之取樣,並依時序概略分為三個階段予以探討與呈現:一、日治時期的美術團體,二、戰後初期至七年代的美術團體,三、八年代至九年代的美術團體,藉由年表及作品的展示,期能呈現20世紀臺灣美術團體與美術發展風貌之關係與脈絡。

貳、日治時期的美術團體

自1895年日本治領臺灣後,開啟臺灣現代化,美術的發展也因「新美術教育」和「展覽會」的帶動下,改變了既有的美術活動方式與繪畫風貌,隨著時代思潮的轉變,以美術為訴求的現代社團之活動遂取代了以傳統文人為主的詩社風雅集會,「至一九二年代,社會已轉型,新文化逐漸形成。不但新美術潮流也隨之到來,西方形式的畫展,以及畫會的組織,也逐漸活躍起來,尤其在一九二七年之後,畫會有如雨後春筍地相繼成立組織。[2]日治時期美術發展與美術團體之活動有密切的關係,為對日治時期臺灣美術團體作一了解,本研究將所蒐集資料彙整編製成「日治時期臺灣美術團體一覽表」(表1),理出臺灣美術團體74個,有關各團體之成立、與美術發展之關係與影響謹概略分析如下。

近代臺灣美術發展始於日本治領時期,而以團體組織作為美術活動推展者也是在日治時期開始,本研究有關此時期74個美術團體中以日本人士所組織的美術團體約20個。第一個美術團體「臺灣書畫會」係由日本人士高橋窓雨、尾崎秀真、佐橋冠左等人於1899年在官方的支持下發起的,每月有例行集會,於淡水館舉行,此會曾於日俄戰爭時休會,於1906年復會,1910年後隨著日籍畫家離臺返日,活動逐漸減少。[3]

日本治領臺灣一段時間之後,社會漸趨穩定,經濟、文化活動也開始推展,教育漸為普及,新的文化知識逐漸形成,異於傳統詩、書、畫的審美形式的西洋繪畫活動方面,有1908年由石川欽一郎所主導的「紫瀾會」[4]之展開,該會活動至1916年停止,此外1911至1914年有石川欽一郎與三宅克己同組「水彩畫展覽會」,1912至1914年「臺灣洋畫研究會」,1913至1916年亦由石川欽一郎所主導的「番茶會」,1915年「蛇木會」,1920年「赤土洋畫會」,1926至1928年由鹽月桃甫領導成立的「黑壺會」,繼石川、鹽月所主導的美術團體之後,1933年由新見棋一郎、岡田邦義、桑田喜好、山下武夫、小田部三平、美濃部久雄等組成的「臺灣新興洋畫協會」,1934年由松ケ崎亞旗所發起的「臺灣美術聯盟」,網羅全臺美術家65位,是包含繪畫、雕塑、造型美術、文藝的綜合性美術團體,1938年「油畫十人展」之成員與當時較為前衛的美術組織「臺灣新興洋畫協會」、「臺灣美術聯盟」有繼承的關係,之後於1940年改組為「創元展」,並於1942年擴充為「創元美術協會」……等,後因戰爭而逐漸停止活動。

在東洋畫繪畫方面則有1918年由村雲朴堂指導的「臺灣南宗畫會」,成員大多為素人,1919年木下靜涯來臺與林靜山、小林蓬雨等人組「芝皓會」,1920年「書畫會」、「臺灣美術社」,1926年由木下靜涯、鄉原古統等人成立的「臺灣日本畫協會」,一直有研究會、寫生會、聚會、席上展等活動,自1932年起開辦正式年度展,至1937年舉辦十週年紀念活動後未再看到後續活動。日治時期由日籍人士所組成的美術團體不論是西洋畫或東洋畫大都成立於1920年以前,其活動區域也以臺北為主。

由於1924年石川欽一郎二次來臺加入臺北師範學校的教學及1927年臺展開辦等因素,帶動了臺灣美術風氣日益蓬勃發展,以本土美術家為主的現代畫會組織也在1920年之後出現,從「日治時期臺灣美術團體一覽表」(如表1)可見由臺灣人士所組織的美術團體計約54個,且都成立於1920年以後,從區域分布來看以臺北最多。以下謹就臺灣人士所組織、並對臺灣美術發展關聯較大的美術團體略作敘述:

日治時期以來,臺灣第一個由本地美術人士所組成的現代美術社團組織是成立於1926年的「七星畫壇」,[5]成員有倪蔣懷、陳澄波、陳英聲、陳承藩、藍蔭鼎、陳植棋、陳銀用7人,其自比為臺北七星山而取名「七星」,除藍蔭鼎外其餘成員皆是臺北師範畢業,也是由石川欽一郎所指導的一個西洋美術團體,謝里法認為「是在推動美術運動的開端」,[6]林惺嶽認為是「美術進入全民化里程的團體組織」,[7]「七星畫壇」活動時間雖僅三年,卻是代表臺灣美術邁向現代化之美術活動自此以一種「集體行動」的方式展開的一個重要象徵。

繼七星畫壇之後,1927年新竹以南及東京美術學校前後期同學如廖繼春、陳澄波、顏水龍、張舜卿、范洪甲、何德來等人組成「赤陽洋畫會」,並於臺南公會堂舉辦首展,至1929年與「七星畫壇」合併組成規模更大的「赤島社」,成員包括北、中、南地區傑出的臺籍洋畫家,其幾乎囊括所有具臺展入選或特選、以至東京帝展入選資歷、或曾留學日本接受美術學校的專業美術教育者,「赤島社」前後舉辦過三次會員作品展,也曾至臺中和臺南舉辦移動展,但1932年後未再有活動之舉辦。「赤島社」停止活動後,其班底成員於1934年組成「臺陽美術協會」,至1940年增設東洋畫部,事實上是將西洋畫會的「赤島社」與東洋畫會的「栴檀社」結合擴大而成,1941年又增設雕刻部,陣容更加堅強,成為臺灣美術發展中唯一可與官辦美展並駕齊驅的美術團體,其活動自1935年辦理第1回「臺陽美展」至1944年舉辦第10回時,因太平洋戰爭而短暫中輟,1948年重新開辦至今,是臺灣歷時最悠久的美術團體。有關「臺陽美術協會」成立的動機,王白淵曾認為與「民族意識」有關,但從其成員與「臺展」關係檢視,以及廖繼春的說法來看,此一說法顯非事實。

其實,我們只不過因為看到秋天的臺灣島已有了臺展在修飾著它,所以才想起應該以什麼來修飾臺灣的春天,臺陽展是在這種需要下組織起來的,它的傾向和它的思想與臺展是完全一致的,至於與臺展並立的想法我們是絕對沒有的。……因此我們絕對不帶民族偏見的色彩,其目的只是為藝術精進、文化向上、會員親睦,僅此而已。 [8]

廖繼春指「秋天的臺灣島已有了臺展在修飾著它,……以什麼來修飾臺灣的春天,」李石樵也曾言「春天的臺陽展相對於秋天的府展(按:「臺展」於1938年改為「府展」),已經是不可缺少的展覽之一。[9]這與「赤島社」宣言「秋天是臺展,春天是赤島展」是相同的,「臺陽美術協會」是在這種需要下組織而成的,其目的是讓臺灣的藝術家有更多的展示機會,「臺陽美術協會」推展美術活動的方式雖源自臺、府展模式,定期公開招募作品展示,鼓勵創作,其無形中也匯成了一股領導美術運動的主流,[10]成為臺灣近代美術發展中開啟第一波由畫會主導美術發展的階段。

1938年洪瑞麟、陳德旺、張萬傳等人退出「臺陽美協」,與陳春德、許聲基(呂基正)、黃清呈等人另組「MOUVE行動美術集團」(MOUVE Artists’ Society),1940年改名為「臺灣造型美術協會」,並增加新會員顏水龍、范倬造、藍運登、謝國鏞等,此團體成員皆由曾留學日本研習美術者所組成,其立會宗旨與創作風格已顯示與「臺陽美協」的區別,該會取名「MOUVE」,洪瑞麟曾說:「取其不斷向前邁進的意義」。[11]積極進取的行動理念為其立會的核心訴求,並明白揭櫫於規約之中:

1.吾等恆以青春、熱情、明朗為首要目標來互相研究。

2.研究作品之發表,不限時間與回數,隨時隨處由全體或部分同仁舉行之。[12]

其崇尚「研究」與不定期的展出性質明顯與「臺陽美術協會」畫展每年定期招募展出的模式有所差異,相較之下,「行動美術集團」具有較大的彈性和機動性。從會員結構方面來看,「行動美術集團」會員雖然都曾赴日本學習美術,但在美術經歷上顯然稍晚於「臺陽美協」創始會員,這是繼「赤島社」、「臺陽美協」之後另一以赴日學畫的藝術家世代所組成的美術團體,[13]也呈顯另一種藝術觀點的差異。

除前述由臺籍人士為主所組成的西畫團體外,東洋畫方面的美術團體有:1930年以鄉原古統、木下靜涯為首,由「臺展」東洋畫部入選者同組之「栴檀社」,其1937年因鄉原氏返日而停止活動。首屆會員有:潘春源、陳進、林玉山、郭雪湖、林東令、蔡品、那須雅城、村上無羅、野間口墨華、國島水馬、宮田彌太郎等人,成員臺、日籍各佔一半,其立會宣言:「吾等為求更精進,臻於大成,以此回全島的臺展東洋畫展出者為中心,組織研究團體『栴檀社』,公開平時之習作,以資相互研究。一方面仰期各位惠賜批評,促進將來臺展之提升,並期待地方藝術得以特立。[14]「栴檀社」基本上是以「臺展」入選者為基礎所衍生出來的一個畫會組織,該會部分會員於1940年進入「臺陽美協」,成為「臺陽美協」東洋畫部主要成員。

此外,1928年林玉山、潘春源以臺展東洋畫入選者為主幹,邀請嘉南地區畫家組成「春萌畫會」,基本上「春萌畫會」是以「臺展」活動為核心的畫會組織,其成立宣言:「……以南部的臺展東洋畫作者為主,組織研究團體『春萌會』。分臺南、嘉義兩地,於春秋兩期,公開其習作,以資相互研究。一方面仰期同好惠賜批評,力求將來臺展之提昇,亦期待地方之藝術得以特立。基此趣旨,第一回『春萌會』試作展覽會謹待光臨玩賞賜教。[15]立會旨趣與「栴檀社」類似,亦屬配合「臺展」之團體。該會於光復後仍見活躍,1948年更名為「春萌畫院」。

1933年,呂鐵州、郭雪湖、林玉山、陳敬輝等人發起「麗光會」,是一個以觀摩研究性質為主的團體。

1935年,郭雪湖、林錦鴻、楊三郎、陳敬輝、呂鐵州與書法家曹秋圃同組「六硯會」,以其會員6人,取名「六硯」,是一個綜合書畫的美術團體,對美術的推展有其理想的目標,其立會宗旨:「振興臺灣美術,籌劃建立一所理想的現代美術館,籌辦美術講習所,座談會和演講等。[16],是一個注重推展研習而非以創作發表為主的美術團體。

日治時期臺灣美術因臺、府展開辦,帶動了美術團體的成立,使得臺灣美術活動呈現蓬勃發展的現象,然在1940年以後因戰爭激烈使得原本熱絡的美術活動也受到影響,府展於1943年舉辦第6回之後即停辦,臺陽美展也於1944年舉辦第10回之後暫停活動,臺灣美術的社團活動從1944年之後因戰爭影響而進入一個休眠階段。

綜觀日治時期臺灣美術團體之發展有幾項特色:

一、日治時期前半段1895-1920年代中期,臺灣雖已有美術團體活動,然皆由日籍人士所主持,1920年代中期以後才有臺籍人士所組織的美術團體成立和活動運作。

二、日治時期畫會團體的形成,主要是由新式教育、日籍教師、官辦美展三者之因素所帶動,是民間美術團體得以崛起的力量。

三、美術團體多是由民間美術愛好者基於對美術之興趣自發性組織而成。

四、在臺展的帶動下,畫會組織定期聚會相互切磋、觀摩、研習、展覽等推動各項美術活動,促進了臺灣美術風氣和水準的提昇。

參、戰後初期至七年代的美術團體

戰後初期1945-1949年因戰爭致使政局轉變,在時局更迭下也影響到臺灣美術活動的推展,雖然在前輩藝術家的奔走下,「臺灣全省美術展覽會」(簡稱「省展」)於1946年開辦,繼省展之後,1948年「臺陽美展」恢復辦理第11屆展覽,美術相關活動逐漸復甦開展,但活動情形初期仍然不甚熱絡,此一階段成立的美術團體只有一個,係由第1屆「省展」榮獲特選的呂基正、黃鷗波、許深州、金潤作等所發起,並邀王逸雲、盧雲生、徐藍松等參與,於1948年成立的「青雲畫會」,是戰後最早成立的民間美術團體。戰後臺灣在政局緊張不定的時態下實施戒嚴,政治、社會、經濟等各方面均籠罩在多變與不安的局勢中,但自1946年開辦的全省美展及1948年復辦的臺陽美展並沒有中斷,仍持續舉辦著;而在五年代政府因政治及軍事目的所舉辦的藝文活動如1951年「反共抗俄美術展覽會」、1952年「國軍反共抗俄書畫展」等,以及新創辦的幾個公開徵件評獎的展覽如1951年由臺灣省教育廳創辦的「全省學生美展」、1952年「全省教員美展」、1957年復辦的第4屆全國美展,加上1959年起全省美展開始巡迴展出,在此封閉保守的年代中更實質擴大其影響力。

在此時局不安的年代裡,除了政府所倡導的美術活動外,民間的美術活動並未因政局的封閉而停滯,黃才郎認為:

這十年(1950-1959),臺灣雖處於風雨飄搖物力艱難的現實,甚至於在國際冷戰與臺灣史上驚惶肅殺的白色恐怖時期,但就繪畫團體的部分及其相應環境的比對,卻發現:美術界的活動未如想像般的蕭條。[17]

在這十年(1950-1959)期間屬於民間成立的畫會就高達28個之多(詳如表2「五年代臺灣美術團體一覽表」),的確,戰後臺灣社會情況特殊,在這封閉的時代裡人民結社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此時畫會團體卻是一個個的成立,若從時代氛圍與畫會團體之成立及活動情形相較,五年代的畫會團體之蓬勃發展確實是一個較特殊的現象。五年代臺灣政治、社會環境雖處於緊張不安狀態,然在美援協助下得以漸趨穩定,美術發展方面在政府文化政策引導及歐美現代思潮衝擊之下,臺灣美術繼日治時期之後又展開另一階段的現代美術運動,畫會的發展也隨之進入了另一波高峰。

年代臺灣畫會活動除政府文化政策引導的組織外,民間的美術活動則大抵由兩股勢力所推動,一是與日治時期前輩美術家有淵源所組織的美術團體,另一是隨國民政府遷臺的大陸畫家所組成的美術團體。大陸來臺畫家是以傳統書畫為訴求,依戀故國山河,較少參與美術現代化運動,被視為具「保守」特質,頗富「文化正統」色彩,另一係以日治時期臺灣前輩美術家為首,沿續日治時期「畫會」模式維繫創作的形態,在「省展」中締造的權威保守勢力。在現代思潮的衝擊下,傳統、保守、威權的創作體系已無法獲得年輕世代的認同,年輕一輩的創作者急欲跳脫規範,另覓出路,而在1957年相繼有五月、東方等現代畫會組織的出現,在五月、東方畫會的帶動下,臺灣美術的發展繼日治時期以「畫會」作為美術運動的模式之後,五、六年代在此基礎上,年輕世代以現代主義為號召,觀念新穎而「前衛」的美術團體逐一成立,形成另一股潮流,從此臺灣邁入第二波由畫會主導美術發展的新階段,林惺嶽曾說:

五月畫會的衝勁與鋒芒,刺激了許多新進畫家組織畫會的風氣。到了60年代中期,臺灣島內各地的新生美術團體,已如雨後春筍到處萌芽,進而呈現百家爭鳴的景觀。[18]

為對此一階段臺灣美術團體的發展及其特質作一探討,本研究參考李進發〈臺灣光復前後美術團體發展走向的分析〉及王福東〈臺灣近代美術團體活動年譜〉所列美術團體經彙整1945至1979年間成立者即多達146個(如表3),從這些美術團體之特質加以分析,此一階段臺灣美術團體的發展概可從幾個面向來探討:

一、政府文化政策推展平臺下的美術團體

國民政府來臺後,為推展其文化政策及掌控藝文資源,便透過相關的藝文團體來執行,主要透過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及中國文藝協會作為兩大推手,用來引導國內藝文風氣之導向,在反共抗俄的意識及發揚民族文化的時代氛圍中,於1967年又鑑於大陸中共文革對中華文化之摧殘,而倡導文化復興運動,並成立「中華文化復興推行委員會」而興起一股文化復興運動之熱潮,在文化政策及文化復興運動的推動下,所成立的美術團體大多與政府有密切的關係或淵源,在此封閉的時代依循此一方向而成立的美術團體有:1951年「中國美術協會」,係由中國文藝協會組織下的「美術委員會」擴大改組而成,強調反共復國以及文化復興之使命任務,首任理事長由當時政工幹校校長胡偉克擔任,是典型響應國家政策而成立的美術團體。1962年「中華民國畫學會」由姚夢谷等渡海來臺書畫名家發起,以「發揚中華傳統畫學,攝取域外書藝精粹,從事研究創作,促進國際文化交流[19]為宗旨,其性質比較著重於復興中華文化,成員有黃君璧、傅狷夫、朱德群、葉公超、莊嚴、虞君質、張穀年、劉延濤等大都為政府要員,是具有「半官方背景」色彩的畫會組織。1962年「中國書法學會」由梁寒操發起,會員有馬壽華、曾紹杰、李猷、張隆延、王壯為、傅狷夫、曹秋圃等,以「提倡中國書法,發揚民族文化[20]為宗旨,並設臺灣省分會及臺中、臺南、花蓮、金門四個支會,堪稱最大的書法社團。七年代呼應時代氛圍的美術團體有1970年「中華民國版畫學會」,1971年「中華民國雕塑學會」,1974年「中華民國漫畫學會」、「中華民國油畫學會」,1975年「中華民國篆刻學會」……等,其成立宗旨都聚焦於「復興中華文化」之基本精神,而「中華民國版畫學會」及「中華民國漫畫學會」係以政戰系統為主,具反共及配合國策使命,與中國美術協會之間有密切之淵源關係,或可視為從中國美術協會分支進而擴大發展而來。此呼應政策及反共復國的封閉保守的時代氛圍後來隨著時代的轉變而逐漸消退,於八年代以後轉為以美術本身為主要訴求的美術團體。

二、沿續日治時期美術活動型態的美術團體

日治時期臺灣美術的發展已非常蓬勃,且邁入現代化的推展,畫家為爭取更多展覽的舞臺,在臺、府展之外亦集結美術同好組成美術團體推展美術活動,如臺陽美展、新竹美術研究會等,其在日治時期臺灣美術發展上並已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臺灣文藝活動的開展在官辦美展舞臺有限的情狀下已無法滿足藝術家推展美術的眾多需求,民間美術團體於焉紛紛成立。這些畫會因其組成背景不同,對美術活動關懷的方向也有所差異,如以明顯的地方特質結合同好並以所在地為名創立者,有:1950年「新竹美術研究會」,1952年「臺中美術研究會」、「臺南美術研究會」、「高雄美術研究會」,1953年「南部美術展覽會」(係由「高雄美術研究會」為基礎,結合「臺南美術研究會」,邀請嘉義的「青辰畫會」與「春萌畫院」參加,每年輪流由高雄、臺南、嘉義地區之一主辦,為南部主要的美術活動,簡稱「南部展」),1954年「紀元美術協會」、「中部美術協會」,1957年「綠舍美術研究會」等,這些美術團體除透過年度美術展覽活動外,有的亦仿傚公辦美展公開徵件、建立評審制度、招募畫壇新秀、培植後進者,如:「臺南美術研究會」、「中部美術協會」等,基本上這些美術團體在繪畫技巧與風格上仍傾向日治時期前輩美術家所學的日本式的學院風格,且都成立在1950年代。

三、隨著國民政府遷臺的大陸藝術家成立的美術團體

此批大陸藝術家相對於臺籍藝術家則成為另一股重要的勢力,其以傳統書畫為訴求,而較少參與美術現代化運動,被視為較具「保守」特質、此類畫會多半仰賴其政治背景而成為國府遷臺初期富有「文化正統」色彩的美術團體,如1955年「中國畫苑」、「七友畫會」、1957年「十人畫會」,1958年「六儷畫會」,1961年「八朋畫會」,1962年「壬寅畫會」……等,其成員互有重疊,其中不乏黨政要員如馬壽華、葉公超、劉延濤等。

四、前衛的美術團體

1950年代末期,臺灣在歷經戰後大約十年的風雨飄搖時光後逐漸站穩腳步,加上和美國簽訂了「中美協防條約」之後,為臺灣的安全提供了保障,隨著美國軍事、經濟各方面的支援,美國文化亦大舉注入臺灣社會,舉凡商業消費、民主理念、文藝思潮、大眾娛樂等莫不震懾了青年學子為之嚮往,在威權保守的時代氛圍中,年輕一輩的創作者急欲跳脫規範,另覓出路,進而促動了1960年代臺灣全面性的現代繪畫運動熱潮。在這一波運動中所倡導的「現代繪畫」,主要是受到美國「抽象表現主義」與歐洲「不定形繪畫」的影響,強調一種「形象的解放」。標榜著「現代藝術」的美術團體在五年代後期至六年代之間大量出現,1957年兩個標榜現代精神的繪畫團體「五月畫會」與「東方畫會」先後成立,為「現代繪畫運動」開啟了序幕,而1958年蕭明賢於巴西聖保羅雙年展 獲獎及留美藝術學者顧獻樑返臺演講對「現代繪畫」大力支持與倡導等接連事件熱潮之下,新的藝術團體紛紛成 立,如「現代版畫會」、「四海畫會」、「中國現代水墨畫學會」……等,這類美術團體都以現代主義為號召,觀念新穎而前衛,很快形成一股旋風,成為六年代臺灣美術的主流,蕭瓊瑞認為:

「現代繪畫運動」是戰後臺灣最具規模與影響力的一個美術運動,也是戰後臺灣現代藝術發展的第一波高峰。它徹底改變了臺灣的創作氣候,也使臺灣的美術思考與風格表現,進入一個全新的階段。[21]

其影響至為深遠,甚而成為繼日治時期臺灣前輩藝術家成立「七星畫壇」、「臺陽美協」主導日治時期臺灣美術發展之後,第二波由畫會主導臺灣美術發展的新階段。

肆、八年代至九年代的美術團體

在日治時期開啟的畫會運作模式以來的基礎上,戰後五、六年代美術團體成為臺灣美術於官辦美展之外的另一股推動美術發展的力量,而八年代至九年代臺灣的美術團體經本研究蒐整有175個(如表4),根據李進發的統計,他將戰後臺灣美術團體的發展分為:1950-1960年是為萌芽與復甦的階段,1960-1975年屬穩定成長期,1976年之後則顯現跳躍式的高度成長,並以八年代為畫會運動的全盛時期。[22]而王福東所編〈臺灣近代美術團體活動年譜〉中,也以七與八年代的成長為最,特別是八年代達到前所未有的顛峰。九年代之後,則有逐步銳減之勢,特別是到了該文編就的前一年(1994年),全年度新成立的畫會不過5個。[23]本研究將此資料加以延續統計1995至1999年期間成立的畫會也僅有11個,從數據的銳減呈現,說明了畫會對臺灣美術發展的影響力,在九年代已逐漸退減。

年代之所以能達到畫會歷史的鼎盛階段,與當時的社會背景不無關連:經濟成長所帶動之藝術市場的活絡,如畫廊業的崛起;1981年「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簡稱文建會)成立,籌劃文化政策及推動文化建設,以及各地文化中心、大型美術館的興建,使得臺灣美術史進入美術館時代,對臺灣美術的發展扮演關鍵性的角色;解嚴後的言論自由、出版業之發達,因而與國際逐步接軌……等因素,都具一定程度的催化作用。另方面,美術團體向地方社區的延伸,促使地方性畫會普遍成立也是顯而易見的,有關地方性的團體組織自日治時期以來即有以地方美術發展凝聚當地藝術家相互砥礪、共同推動美術活動的團體如新竹書畫益精會(1928)等,至戰後五年代有新竹美術研究會(1950)、臺南美術研究會(1952)……等均對地方美術發展有其帶動的作用,七年代臺灣在國際上面臨外交的孤立,在美術發展上對鄉土的探討成為尋求自我認同的一種表現與反思,此時期各種地方性美術協(學)會、聯誼會、研究會等紛紛成立,如1971年高雄市美術協會、1972年苗栗縣美術協會、1979年宜蘭縣美術協會等,此一性質之美術團體之成立到了八年代仍延續著,如臺中縣美術協會(1981)、雲林縣美術協會(1983)、彰化縣美術協會(1983)、新竹市美術協會(1983)、臺南縣美術協會(1986)、澎湖縣美術協會(1986)、屏東縣美術協會……等,普遍以地方縣市為名。此外,水墨、書法類學會大量出現,整體而言,各地美術協(學)會、地方性水墨或書畫社團的普遍增加,說明了畫會活動至此已步入了區域性、普及性與自主性的階段,就這方面來說,各地區文化中心的陸續興建,或許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刺激作用,從而使大量地方型畫會出現,也是導致數量迅速攀升的重要因素。1980年代臺灣藝壇之畫會活動頻繁,以現代藝術性質成立的畫會團體眾多,帶動藝術風潮,成為臺灣美術發展中重要的一部分。在此時期,除了地方性的美術團體普遍增加外,新的繪畫媒材也成為此階段的主流,此外,另一以膠彩為主的美術團體「臺灣省膠彩畫協會」於1981年成立,翌年,「省展」便正式成立膠彩畫部,以往曾被納入國畫部門之下的膠彩畫類,以及隨之所引發的「正統國畫」之爭,此時能被官方認可,獲得正名的同時,也象徵著圍繞於「國畫」之名的紛爭至此終於落幕,在這過程當中,不僅呈顯了膠彩畫在臺灣受到肯定的時代意義,也顯現民間團體所扮演的關鍵性角色。分析此階段畫會之特質概可分為二個面向:

一、現代繪畫思潮的美術團體

由「東方」、「五月」畫會所帶動的前衛藝術風潮,在六年代成為臺灣藝壇的主流,隨著其成員出國及七年代鄉土運動的推展,這股熱潮遂逐漸退去,但在七年代後期,另一批年輕藝術家以研究及提倡現代藝術為宗旨,企圖重組東方、五月拓荒精神,並於1976年組成「自由畫會」,成員有黃步青、李錦繡、程武昌、曲德義等人,繼「自由畫會」之後於1982年成立的「現代眼畫會」是中部地區以現代創作為主的重要美術團體,會員有陳庭詩、鐘俊雄、黃潤色、梁奕焚、詹學富、程延平、陳幸婉等人,除陳庭詩之外都曾在李仲生門下習畫,這兩個畫會皆與李仲生頗具淵源關係。李氏於1955年南下中部後仍繼續授徒,他的學生如詹學富、謝東山、黃步青、李錦繡、曲德義、陳聖頌、鄭瓊銘、程延平、陳幸婉等人便是組織這二個畫會的基本成員。由此可見,八年代的美術運動,仍受到曾經啟蒙過東方諸子的李仲生的影響,而透過畫會運作的模式,則成了五、六年代與此時的共通之處。

二、新繪畫理念與新媒材的美術團體

年代以西畫、複合媒材、空間裝置等為主的團體多達61個,關鍵在於,八年代臺灣藝術體制於官辦美展之省展及全國美展的守舊對於所謂現代的、新的藝術表現並沒有給予太大的表述空間,讓新生一代的藝術創作者轉而投入美術團體的活動,藉由畫會的集結集體發聲表達展現新一代的藝術創作,因此,八年代由年輕藝術家所組成的藝術團體,明顯有許多是以學校美術科系之同學聚集所組成的美術團體,其中以文化美術系為主的有「一一現代藝術群」(1982)、「臺北新藝術聯盟」(1982)、「笨鳥藝術群」(1982)、「臺北前進者藝術群」(1984)、「新粒子現代藝術群」(1984)、「華岡現代藝術協會」(1984)、「臺北畫派」(1985),他們都以推動現代藝術為主要理念,其中「一一現代藝術群」是八年代最活躍、最具策略性及社會運動性格的藝術團體,「一一現代藝術群」對藝術力量的整合效應,在八年代中期朝著更多、更廣的加法方式擴散,1984年「一一現代藝術群」、「笨鳥藝術群」的成員結合在一起,並於當時與以蘇新田為首的一群師大體系創作者相互接觸,形成「新繪畫藝術聯盟」,之後又將文大美術的成員「新粒子現代藝術群」、「臺北前進者藝術群」、「華岡現代藝術協會」再度集結成立「臺北畫派」,「臺北畫派」對於國內新藝術的趨向具有前瞻性的導向,著重在學術性、系統性以及影響力的全面性發展,是立意清楚、組織嚴謹的藝術團體,其以純屬地域性畫風命名的團體名稱,係基於不願以「新表現主義」等歐美既有流派的名稱來概括他們的作品風格,所以從本土性出發,代表了本土現代藝術家的自信,象徵了由地域性跨入國際性的膽識。而由師大美術系成員所組成的畫會有:「當代畫會」(1982),成員有王福東、許自貴、翁清土、鄭寶宗、洪東標、黃銘祝、李俊賢等人,對於當下空間與環境的關聯性進行一系列的創作,於1985年改組成「第三波畫會」,並持續對環境議題的探討,首展以「污染──關心我們的家園」為題,提醒社會大眾正視嚴重的污染問題。「互動畫會」(1985)成員有何和明、吳進煌、陳建良、許懷賜、張正仁、董振平、蔡良飛、蘇新田等人,認為需要建立一套有體系的科學基礎,藉由一套基本架構破除部分現代藝術家漫無目的、毫無自我的創作現象。另由國立藝專成員所組的畫會有「饕餮現代畫會」(1981),成員有吳梅嵩、姚克洪、郭少宗、許雨仁、謝志商等。

年代臺灣美術的發展雖仍以繪畫為主流,但在媒材的運用上已使得創作更為活潑多元,除平面創作外針對精神或物質「空間」的探討已漸漸萌芽,立體作品一直是臺灣美術發展中較弱的一環,八年代複合媒材的運用才剛起步,裝置尚未興起風潮,而1984年在春之藝廊展出的「異度空間──空間的主題‧色彩的變奏展」,為八年代以裝置手法呈現立體非具象作品類型的展覽開啟先鋒,參展者有林壽宇、葉竹盛、莊普、程延平、陳幸婉、胡坤榮、裴在美、張永村、魏有蓮等,其中成員之後在1985年又以「超度空間」展試圖從單純的材料中去找出一個架構性的空間關係,較之「異度空間」展的表現更為單純。

隨著藝術創作多元的呈現,八年代臺灣美術雖進入美術館時代,而畫廊也蓬勃發展,藝術展演的管道變多,但相較於現代藝術多元的展現方式之需求,官方的展演空間卻仍顯應變不及,而畫廊又不能免於商業的考量,於是新一代創作者開始尋求另一種空間,推動八年代新繪畫思潮,充分展現了臺灣八年代至九年代間從事新繪畫的藝術探索,它不是一個畫派或是一個替代空間,而是一群對於現代藝術熱衷的創作者共同營造的一個理想的場所,它們強調作品展出與觀眾互動之關係外,還有藝術家與藝術家之間的關係,它們在人與人、人與作品的互動之間打造了寬廣的交流空間,如陳慧嶠所言:「 ……『聚合』一群具有才能和多樣的個人,以具體的、存在的行動探究藝術精神上的意涵而非實用上的層面,以他們不同的性格,將他們的創作界定在生活與藝術間的中性空間。……而其基本的認同在於對場所的歸屬感,展現個人思想和創作的『精神場所』。 [24]如SOCA現代藝術工作室(1986)、伊通公園(1988)、2號公寓(1989)等,此時臺灣美術團體的組織性質,已由結合群體力量聚集共同的理念,集體發聲,轉換成為尋求一個共同空間作為作品發表與交流的場域,臺灣藝術團體進入另一個形式運作的時代。

年代臺灣新世代的畫會活動蓬勃而熱絡,不論數量與質量都非常可觀,但數字的成長並不一定代表對於畫壇就有著更甚於以往的影響力,八年代以後的臺灣社會已逐漸呈顯多元開放,許多導致畫會成立出現高幅度成長的背景因素,同時也是削弱了畫會影響力的重要因素,林惺嶽認為:

年代及可知的未來,雖然政、經、文化開放局面的發展,有利美術團體的滋生,但同時也無形沖淡了美術團體的角色功能。……,畫廊的增多、文化中心的林立、大型美術館的興建、美術刊物水準的提升及大眾傳播多方強力的介入等所營造的環境,無形中降低了民間美術團體的重要性。 [25]

換言之,美術團體成立的高速成長,一方面得利於經濟起飛、文化建設與政治解嚴所帶來的果實,但另方面媒體、畫廊、美術館等新興空間的崛起,美術雜誌、刊物、學校等多元平臺的興起等因素,使美術活動不一定要藉由美術團體推展,因此八年代後期臺灣美術團體之活動與影響力也就不如往昔而漸趨平淡。

伍、結語

臺灣近代美術的發展在日治時期沒有專業美術學校及時代傳播媒體有限的情狀下,前輩美術家皆藉由結社組織達到相互切磋砥礪的作用,對於新美術知識的追求進而以畫會組織推動美術活動而成為時代美術重要的推動者與影響者有如臺陽美術協會,其對日治時期臺灣美術發展的影響甚至沿續到戰後五、六年代仍有其一定的影響力。戰後臺灣因政局的更迭,在戒嚴封閉的時代裡,政府藉由畫會組織推動國家文化發展方向,影響當時藝文活動,新世代也透過畫會組織推展新的繪畫理念,五月、東方等團體承接日治時期以來以畫會作為推動美術現代化的有效方式,進一步也破除了「省展」的霸權體制。然而,其後果卻是藝壇為少數標榜「現代」或「前衛」的畫會所箝制,並且透過文字的宣傳和鼓動,以五月、東方為首的集團勢力便接收了以往由官展所壟斷的文化主導權。七年代以後,畫會運動仍舊持續發展,至八年代則出現了百家爭鳴的紛亂場景,與此同時,另一種以全球化、藝術市場為主導的趨勢,隨著媒體、藝評、畫廊、美術館、替代空間、策展人等機制的逐漸成熟,使畫會退居次要,畫會主導歷史發展的時代也因此成為了過去,至八年代末期,畫會逐漸走向凋零,而它已然完成了其在臺灣美術發展史上的任務,[26]臺灣美術史也因此邁入另一個嶄新的紀元。


表1:日治時期臺灣美術團體一覽表(1901-1944)


林明賢製表

年代

畫會名稱

主要成員

地區

性質

備註

1901

臺灣書畫會

高橋窓雨、尾崎秀真、佐橋冠左。

臺北

東洋畫

成立於1899年。

1908

紫瀾會

石川欽一郎、小熊寅之助、渡邊竹次郎、中村常吉、花國世師、加藤常太郎、湯淺植松、松崎靜佑。

臺北

西洋畫

1900~成立於日本,在臺灣舉辦第一回展於1908年。

1911

水彩畫展覽會

石川欽一郎、三宅克己。

臺北

西洋畫

 

清談會

井手薰、中榮徹部、石川欽一郎、高橋窓雨、宮本南曉等。

臺北

西洋畫

 

1912

臺北(臺灣)洋畫研究會

石川欽一郎、井手薰、伴利他、林濟川、小熊寅之助、荒木榮一、森田豐、中村不折、大下藤次郎。

臺北

西洋畫

 

羅漢會書畫研究會

山本竟山、佐倉達山、片寄南峰、中瀨溫岳、狩野永讓、須賀蓬城、井阪胡山、田能村小竹等。

臺北

西洋畫

 

1913

新畫會

今中素友、戶室臨泉、井澤蘇水、佐橋春邦、佐佐木尚文、菊油華秋、鬼須如石等。

臺北

西洋畫

 

番茶會

石川欽一郎等。

臺北

西洋畫

 

1915

蛇木會

蜂谷彬、西三雄、德田、勝田勝明、高木義幸、永尾多留、荒田榮一、須田速人。

臺北

西洋畫

 

1918

臺灣南宗畫會

村雲朴堂指導,片山毛膽、安井瓠堂、森永竹陰、高井得堂、鷹取岳陽、中川白雲等。

臺北

東洋畫

 

1919

芝皓會

木下靜涯、林靜山、小林蓬雨、瀨尾南海、陣內松齡。

臺北

東洋畫

 

1920

赤土洋畫會

池田信一、蜂谷彬、別府貫一郎、武田丞禎、新野歡一、野田正明、和田時也、吉澤初藏、古川義光、高木義幸、須田速人、谷川瀨子、末松勇、結成龍男等人。

臺北

西洋畫

 

書畫會

鈴村半雨、尾崎古村、林知信。

臺北

東洋畫

 

臺灣美術社

後藤竹堂等。

臺北

東洋畫

 

1921

臺中洋畫會新光社

鈴木千代吉、岩淵恕、後藤大治、森谷成太。

臺中

西洋畫

 

臺南素人畫會

小野、山田、藤田、田中氏等。

臺北

西洋畫

後藤樵月門人所組

1924

臺北第二師範學生寫生會

石川欽一郎指導,台北第二師範學生。

臺北>

西洋畫

 

白陽社

新竹中學美術教員南條博明、新竹高女美術教員谷喜一主辦。

新竹

西洋畫

 

素壺社

鹽月桃甫等。

臺北

西洋畫

 

1926

黑壺會

鹽月桃甫指導,岡倉彥助、於保義彥、船曳實雄、本名文任、素木得一、蒲田大潮、長崎夫人等。

臺北

西洋畫

 

臺灣日本畫協會

木下靜涯、鄉原古統、武部竹令、井上一松、國島水馬、野間口墨華、高野南陵、金川墨海等。

臺北

東洋畫

 

七星畫壇

倪蔣懷、陳澄波、陳英聲、陳承藩、藍蔭鼎、陳植棋、陳銀用。

臺北

西洋畫

 

亞細亞畫會

石川欽一郎、真野紀太郎、武內鶴之助、東鄉實男、倪蔣懷、永田哲次郎、山口氏家、宇田繁等。

基隆

西洋畫

 

1927

臺灣水彩畫會

石川欽一郎、倪蔣懷、陳英聲、望月省三、真野紀太郎、林有徵、簡綽然、片瀨弘、葉火城、李澤藩、藍蔭鼎、李石樵等臺北師範學校學生。

臺北

西洋畫

 

墨潮洋畫會

坪井二郎、吳茂仁、謝清連等人。

宜蘭

西洋畫

 

赤陽洋畫會

廖繼春、陳澄波、顏水龍、范洪甲、何德來、張舜卿。

臺南

西洋畫

 

南光社

鈴木清一指導,江海樹、黃欣、高橋清等。

臺南

西洋畫

 

綠榕會

廖繼春、陳澄波指導,江海樹、趙雅祐、陳圖南等。

臺南

西洋畫

 

1928

書畫益精會

李逸樵、周春渠、李登龍、羅百祿、周維金、鄭蘊石、鄭香圃、鄭淵圖、鄭登瀛(十洲)、魏經龍、范耀庚等。

新竹

書畫

 

鴉社書畫會

王亞南、林玉書、吳文龍、蘇孝德、林臥雲、吳百樓、賴淑繇等人。

嘉義

東洋畫

 

春萌畫會

林玉山、潘春源、黃靜山、吳左泉、陳再添、朱芾亭、林東令、徐清蓮、施玉山、蒲添生等10人。後加入者有張李德和、李秋禾、黃水文、盧雲生、江輕舟、楊萬技等。

嘉義

東洋畫

 

白日畫會

山田新吉、鄭獲義、蔡朝枝、水落光博

高雄

西洋畫

 

善化書畫會

 

臺南

書畫

 

屏東洋畫研究社

 

屏東

西洋畫

 

1929

嘉義藝術研究會

施玉山、邱燦長、郭毓瑞等。

嘉義

東洋畫

 

赤島社

陳澄波、倪蔣懷、顏水龍、廖繼春、陳植棋、陳慧坤、楊三郎、郭柏川、李梅樹、陳承藩、藍蔭鼎、范洪甲、張秋海、陳英聲、陳清汾、何德來等。

臺北

西洋畫

 

臺中師範水邊會

堀部一三男、台中師範學生。

臺中

西洋畫

 

碧榕畫會

 

臺中

西洋畫

 

鶴嶺書會

大津鶴嶺

臺北

東洋畫

 

臺灣繪畫研究所

石川欽一郎指導,陳植棋、楊佐三郎、藍蔭鼎等。

臺北

西洋畫

由倪蔣懷出資成立,之後改名為臺灣美術研究所。

1930

栴檀社

鄉原古統、木下靜涯、林玉山、郭雪湖、陳進、潘春源、林東令、蔡品、那須雅城、村上無羅、野間口墨華、國島水馬、宮田彌太郎等人。

臺北

東洋畫

 

南瀛書道會

西川萱南等。

臺南

書法

 

榕樹社

 

臺中

西洋畫

 

東光社

小林俊介、伊藤篤郎、王坤南。

臺中

西洋畫

 

赭桐洋畫研究會

 

臺南

西洋畫

 

西山書畫會

 

臺南

書畫

 

墨洋會

張李德和、賴尚遜、吳文龍、張長容、朱芾亭、徐清蓮、國松善四郎、井手等人。

嘉義

東洋畫

 

1931

嘉義書畫自勵會

林玉山指導,周燕、方元成、張洋柳、林添木、盧雲生、黃水文、李秋禾、許祖曦、林秀山、高銘村、江輕舟、楊萬枝、徐清蓮等。

嘉義

東洋畫

 

1932

嘉義書畫藝術會

蔡水雲等人。

嘉義

東洋畫

 

一廬會

何德來、簡綽然、郭福壽、簡明春、邱創乾、黃奕濱、吳長康、謝增德、倪蔣懷、葉火城、楊啟東、藍蔭鼎、李澤藩、鄭世璠、陳英聲、蘇秋東、蘇振輝、陳水城、李宴芳、洪水塗、邱乾集、林清安等。

臺北

西洋畫

 

新竹麗澤書畫會

書家:李逸樵、張純甫、張國珍、鄭蘊石、林傳貴、鄭香圃、陳福全、朱啟星,

畫家:陳心授、鄭淵圖、鄭得時、鄭瞻祺、鄭清奇、鄭淮波、張金柱等。

新竹

書畫

 

興雅書畫會

 

新竹

書畫

 

1933

臺灣新興洋畫協會

新見棋一郎、岡田邦義、桑田喜好、山下武夫、小田部三平、美濃部久雄

臺北

西洋畫

 

麗光會

林玉山、呂鐵州、郭雪湖、陳敬輝。

臺北

東洋畫

 

東壁書畫會

羅慶雲、林耀西、涂川河、李碧山、林成基、許應麟、蕭瘐木、倪蔣懷等。

基隆

書畫

 

新竹美術研究會

何德來、李澤藩、陳鏡波、陳水成、郭福壽、劉精枝、郭正民、有川武夫、谷喜一。

新竹

西洋畫

 

新竹水彩畫會

何德來等。

新竹

西洋畫

 

1934

臺灣美術聯盟

松ケ崎亞旗、桑田喜好、山下武夫、松本光治、吉田松、渡邊忠雄等。

全臺

綜合

 

臺陽美術協會

廖繼春、顏水龍、陳澄波、陳清汾、李梅樹、李石樵、楊三郎,與在臺日本畫家立石鐵臣等人

臺北

西洋畫

1940年增設東洋畫部,1941年又增設雕刻部,該會至今仍在活動。

奎社書道會

羅秀惠等。

臺南

書法

 

臺灣書道協會

尾崎秀真、幣原坦、林熊祥。

臺北

書法

 

綠洋社

西川武人、川平朝申、小宮山正元、青田瑞彬、宮田金彌。

臺北

西洋畫

 

朱潮會

中原正幸、平川知道、沖清次、室谷早子、淵上末生、野村田鶴子、野村澄江、塚本外茂、新井英雄、福井敬一。

臺北

西洋畫

 

1935

六硯會

呂鐵州、林錦鴻、曹秋圃、陳敬輝、郭雪湖、楊三郎。

臺北

東洋畫、西洋畫

 

創作版畫會

立石鐵臣、西川滿、室谷早子、野村田鶴子、福井敬一、大瀨紗香慧。

臺北

版畫

 

1938

MOUVE行動美術集團

張萬傳、洪瑞麟、陳德旺、黃清呈、陳春德、許聲基(呂基正)。

臺北

西洋畫

1940年改名為「台灣造型美術協會」。

油畫十人展

松ケ崎亞旗、桑田喜好、山下武夫、新見棋一郎、小田部三平、染浦三郎、飯田實雄、山田東洋、久保田明之等。

臺北

西洋畫

1940年改組為「創元展」,1942年擴充為「創元美術協會」。

白洋畫會

蘇秋東、陳隆春、服部正夷、中村幸平、檜垣晚泉、中原俊雄、小野田義明、松田悟、田中稔。

基隆

西洋畫

 

1939

南方畫壇

 

高雄

西洋畫

 

1940

基隆書道會

李天慶、顏滄海、曹應。

基隆

書畫

原基隆「東璧書畫會」李天慶(普同)倡議改組為「基隆書道會」,會長顏滄海,曹應聘為顧問

青辰畫會

陳澄波、林榮杰、戴文忠、翁崑輝、翁崑德、張義雄等。

嘉義

西洋畫

 

1941

南光美術協會

野田正明、古川義光、吉澤初藏、岸田清。

臺北

西洋繪畫

 

1943

臺灣美術奉公會

鹽月桃甫任理事長,桑田喜好任幹事長、木下靜涯、立石鐵臣、楊佐三郎、郭雪湖、飯田實雄、李梅樹、宮田晴光、丸山福太、松本透、李石樵、秋永繼春、陳澄波、御園生暢哉、林玉山、高梨勝靜、村上無羅、南風原朝光、西尾善積、田中清汾、陳進等。

臺北

綜合

 

1944

臺灣美術推進會

南風原朝光、桑田喜好、秋永繼春、李石樵、鮫島梓等。

臺北

綜合

 

總計

74

備註

本表資料參考:顏娟英,《臺灣近代美術大事年表》、林柏亭,〈日治時期臺灣的畫會活動〉、李進發,〈臺灣光復前後美術團體發展走向的分析〉,王福東,〈臺灣近代美術團體活動年譜〉。本表以書畫繪畫類為主,其它如攝影、陶藝等藝文團體,均未包含在內。





表2:五年代臺灣美術團體一覽表(1950-1959)

林明賢製表

年代

畫會名稱

主要成員

地區

性質

備註

1950

新竹美術研究會

高其恒、朱錦城、鄭淮波、陳水成、蕭如松、李澤藩、郭韻鑫、劉文煒等80人。

新竹

綜合

 

中國文藝協會

張道藩任理事長。

臺北

綜合

以推動政府文藝政策為任務。

1951

中國美術協會

胡偉克任理事長;郎靜山、梁又銘、馬壽華、楊三郎、蒲添生、黃榮燦為常務理事;黃君璧、梁中銘、許君武、王王孫、何志浩、楊隆生為理事;劉獅為總幹事。

臺北

綜合

係由「中國文藝協會」擴大改組而成,於1956年創辦《美術》月刊。

1952

臺中美術研究會

陳夏雨、林之助、楊啟東、顏水龍、葉火城、倪朝龍、曾得標、賴高山、王水河、江燦琳、藍進登等。

臺中

綜合

 

臺南美術研究會

郭柏川、陳英傑、楊明中、沈哲哉、張常華、曾添福、趙雅祐、黃永安、孫有福、黃慧明、陳一鶴、潘元石等。

臺南

西畫

 

高雄美術研究會

劉啟祥、張啟華、劉清榮、鄭獲義、劉欽麟、施亮、宋世雄、陳雪山、李春祥、林有涔等。

高雄

西畫

 

全省美術研究會

 

臺北

綜合

係由教育廳創辦。

1953

南部美術展覽會(簡稱「南部展」)

劉啟祥、顏水龍、郭柏川、張啟華、張常華、曾添福、劉清榮、謝國鏞等。

南部七縣市

綜合

係由「高雄美術研究會」為基礎,結合「台南美術研究會」邀請嘉義「青辰畫會」與「春萌畫會」參加。

自由中國美術作家協進會

馬壽華、藍蔭鼎、廖繼春、李石樵、林玉山、施翠峰、何鐵華等籌組。

臺北

綜合

 

1954

中部美術協會

林之助、呂佛庭、彭醇士、唐源、王爾昌、徐人眾等。

臺中

綜合

 

星期日畫家會

蔣瑞坑、羅美棧、謝其淼、陳錫樞、邱水栓、陳國寅等

臺北

西畫

 

紀元美術協會

廖德政、陳德旺、張萬傳、洪瑞麟、張義雄、金潤作等。

臺北

西畫

 

1955

中國畫苑

陳定山、丁念先、王壯為、高逸鴻、陳子和、張隆延等。

臺北

書畫

 

七友畫會

馬壽華、陳方、陶芸樓、鄭曼青、劉延濤、張穀年、高逸鴻等7人。

臺北

書畫

 

1956

東方畫會

歐陽文苑、霍剛、夏陽、吳昊、蕭勤、李元佳、陳道明、蕭明賢等8人。

臺北

西畫

所列名單係創始會員,人稱「八大響馬」。

1957

五月畫會

郭豫倫、李芳枝、劉國松、郭東榮、陳景容、鄭瓊娟等。

臺北

水墨

所列名單為首屆展出者。

綠舍美術研究會

莊世和、陳處世、張文卿、徐天榜、曾清標等。

屏東

綜合

 

十人書會

李超哉、王壯為、陳定山、丁念先、朱龍盦、陳子和、張隆延、傅狷夫、曾紹杰、丁翼等10人。

臺北

書法

 

聯合水彩畫會

張杰、劉其偉、胡笳、吳廷標、香洪、鄭潔泉等。

臺北

水彩

1963年改組為「中國水彩畫會」。

1958

女畫會

孫多慈籌組。

臺北

西畫

 

六儷畫會

高逸鴻、龔書綿、季康、林若璣、傅狷夫、席德芳、陳雋甫、吳詠香、陶壽伯、強淑平、林中行、邵幼軒等6對夫婦。

臺北

水墨

 

二月畫會

劉松圍、陳進東等。

宜蘭

水墨

 

中國現代版畫會

楊英風、秦松、江漢東、李錫奇、陳庭詩、施驊等。

臺北

版畫

 

中國標準草書協會

李普同、吳俊鴻等。

臺北

書法

 

1959

純粹美術會

張義雄、黃新契、袁成琦、林顯宗、蔡元福等。

臺北

西畫

1974年改組為「河邊畫會」。

鯤島畫展覽會

邱淼鏘、呂佛庭、施壽柏、唐濤等。

臺中

水墨

 

高雄縣書法學會

曾愫東、吳玉良、楊英、楊襄雲、丁尊同等200人。

高雄

書法

 

藝苗美術研究社

林超華、吳崇斌、張朝關、朱聰全、張芬華、廖金水等。

花蓮

綜合

 

備註

共計28個畫會。臺北17、新竹1、臺中3、臺南1、高雄2、屏東1、宜蘭1、花蓮1、南部地區1。

綜合10、西畫(含水彩)8、水墨(含書畫)6、書法3、版畫1。

本表引自林明賢《從畫會的組構探析五年代臺灣美術「現代繪畫」之發展》,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11年7月,頁15-23。





表3:戰後初期至七年代臺灣美術團體一覽表(1945-1979)

林明賢製表

年代

畫會名稱

主要成員

地區

性質

備註

1945

 

 

   

 

1946

 

 

 

 

 

1947

 

 

     

1948

青雲畫會

王逸雲、盧雲生、黃鷗波、許深州、呂基正、金潤作、徐藍松等。

臺北

西洋繪畫

 

1950

新竹美術研究會

高其恒、朱錦城、鄭准波、陳水成、蕭如松、李澤藩、郭韻鑫、鄭世璠、陳在南等80人。

新竹

綜合

 

中國文藝協會

張道藩任理事長。

臺北

綜合

以推動政府文藝政策為任務。

1951

中國美術協會

胡偉克、馬壽華、高逸鴻、黃君璧、張穀年、陳定山、梁中銘、梁又銘、郎靜山、黃榮燦、許君武、王王孫、何志浩、楊隆生、劉獅等。

臺北

綜合

係由「中國文藝協會」下的「美術委員會」擴大改組而成,於1956年創辦《美術》月刊。

1952

臺中美術研究會

陳夏雨、林之助、楊啟東、顏水龍、葉火城、倪朝龍、曾得標、賴高山、王水河、江燦琳、藍進登等。

臺中

綜合

 

臺南美術研究會

郭柏川、陳英傑、楊明中、沈哲哉、張常華、曾添福、趙雅祐、黃永安、孫有福、黃慧明、陳一鶴、潘元石等。

臺南

西洋繪畫

 

高雄美術研究會

劉啟祥、張啟華、劉清榮、鄭獲義、劉欽麟、施亮、宋世雄、陳雪山、李春祥、林有涔等。

高雄

西洋繪畫

 

1953

南部美術展覽會(簡稱「南部展」)

劉啟祥、顏水龍、郭柏川、張啟華、張常華、曾添福、劉清榮、謝國鏞等。

南部七縣市

綜合

係由「高雄美術研究會」為基礎,結合「台南美術研究會」邀請嘉義「青辰畫會」與「春萌畫會」參加。

自由中國美術作家協進會

馬壽華、藍蔭鼎、廖繼春、李石樵、林玉山、施翠峰、何鐵華等籌組。

臺北

綜合

 

1954

中部美術協會

林之助、呂佛庭、彭醇士、唐源、王爾昌、徐人眾等。

臺中

綜合

 

星期日畫家會

蔣瑞坑、羅美棧、謝其淼、陳錫樞、邱水栓、陳國寅等

臺北

西洋繪畫

 

紀元美術協會

廖德政、陳德旺、張萬傳、洪瑞麟、張義雄、金潤作等。

臺北

西洋繪畫

〈戰後台灣現代繪畫運動大事表(1945-1970)〉載為1953年創立。

1955

中國畫苑

陳定山、丁念先、王壯為、高逸鴻、陳子和、張隆延等。

臺北

書畫

 

七友畫會

馬壽華、陳方、陶芸樓、鄭曼青、劉延濤、張穀年、高逸鴻等7人。

臺北

書畫

 

1956

東方畫會

歐陽文苑、霍剛、夏陽、吳昊、蕭勤、李元佳、陳道明、蕭明賢等8人。

臺北

現代繪畫

所列名單係創始會員,人稱「八大響馬」。

1957

五月畫會

郭豫倫、李芳枝、劉國松、郭東榮、陳景容、鄭瓊娟等。

臺北

現代繪畫

所列名單為首屆展出者。

綠舍美術研究會

莊世和、陳處世、張文卿、徐天榜、莊正德、張瑞騰、曾清標等。

屏東

綜合

 

十人書會

李超哉、王壯為、陳定山、丁念先、朱龍盦、陳子和、張隆延、傅狷夫、曾紹杰、丁翼等10人。

臺北

書法

 

聯合水彩畫會

張杰、劉其偉、胡笳、吳廷標、香洪、鄭潔泉等。

臺北

水彩

1958年改組為「中國水彩畫會」。

1958

女畫會

孫多慈籌組。

臺北

現代繪畫

 

六儷畫會

高逸鴻、龔書綿、季康、林若璣、傅狷夫、席德芳、陳雋甫、吳詠香、陶壽伯、強淑平、林中行、邵幼軒6對夫婦。

臺北

水墨

書法

 

二月畫會

劉松圍、陳進東等。

宜蘭

水墨

 

現代版畫會

楊英風、秦松、江漢東、李錫奇、陳庭詩、施驊等。

臺北

版畫

 

中國標準草書協會

李普同、吳俊鴻等。

臺北

書法

 

四海畫會

胡奇中、馮鍾睿、孫瑛、曲本樂。

高雄

現代繪畫

由4名海軍畫家組成,在海軍總司令黎玉璽將軍支持,於高雄成立,後加入楊志芳、陳顯棟二人。

1959

純粹美術會

張義雄、黃新契、袁成琦、林顯宗、蔡元福等。

臺北

西洋繪畫

1974年改組為「河邊畫會」。

鯤島畫展覽會

邱淼鏘、呂佛庭、施壽柏、唐濤等。

臺中

水墨

書法

 

高雄縣書法學會

曾愫東、吳玉良、楊英、楊襄雲、丁尊同等200人。

高雄

書法

 

藝苗美術研究社

林超華、吳崇斌、張朝關、朱聰全、張芬華、廖金水等。

花蓮

綜合

 

1960

今日畫會

張錦樹、鄭明進、張祥銘、歐萬烓、王鍊登、周月秀、簡錫圭、廖修平、張國雄等。

臺北

現代繪畫

 

長風畫會

吳鼎藩、吳兆賢、祝頌康、鄭世鈺、趙淑敏、張熾昌、蕭仁徽、蔡崇武等。

臺北

現代繪畫

 

集象畫會

龐曾瀛、張道林、劉煜、李立德、劉子迪等

臺北

現代繪畫

 

翠光畫會

何文杞、蔡水林、潘立夫、張志銘、陳瑞福。

屏東

西洋繪畫

 

1961

聯友畫會

林復南、郭文嵐、陳輝東、王松河、呂哲英、施志輝等。

臺南

西洋繪畫

 

海天藝苑

顏小仙、楊作福、陳大川、王廷欽、韓石秋、楊襄雲等。

臺北

水墨

 

新造型美術協會

莊世和、陳甲上、何文杞、林朝堂、林丁鳳、張瑞騰等。

屏東

西洋繪畫

 

高雄市中國書畫學會

楊襄雲、王廷欽、蔣青融、楊作福、丘敬方、王瑞琮、韓石秋等10人。

高雄

水墨

 

八朋畫會

林玉山、馬紹文、王展如、鄭月波、胡克敏、傅狷夫、季康、陳丹誠等。

臺北

水墨

書法

 

1962

壬寅畫會

葉公超、高逸鴻、黃君璧、傅狷夫、姚夢谷、余偉、陶壽伯、季康等。

臺北

水墨

書法

 

南聯畫會

陳輝東、陳泰元、王再添、林復南、易宏翰、郭文嵐等。

臺南

西洋繪畫

 

中華民國畫學會

姚夢谷、黃君璧、傅狷夫、朱德群、楊三郎、葉公超、莊嚴、虞君質、張穀年、劉延濤、藍蔭鼎、郭柏川等30餘人。

臺北

綜合

 

中國書法學會

梁寒操發起,馬壽華、曾紹杰、李猷、張隆延、王壯為、傅狷夫、曹秋圃等。

臺北

書法

 

中華民國美術設計協會

王超光、黃騰輝。

臺北

設計

 

版畫會

秦松、江漢東、李錫奇、陳庭詩等。

臺北

版畫

 

1963

嘉義縣美術協會

林國治、曹根、林勳諒、蔡順和、翁崑德、張瑞峰等。

嘉義

綜合

 

標準草書研究會

劉延濤、李普同、王枕華、劉行之、胡桓、李超哉,後陸續加入約100人。

臺北

書法

 

1964

自由美術協會

黃朝湖、柯錫杰、曾培堯、劉生容、許武勇、莊世和、易宏翰、彭漫等。

臺中

現代繪畫

 

年代畫會

姚慶章、顧重光、江賢二等。

臺北

現代繪畫

 

心象畫會

蔡蔭棠、陳銀輝、吳隆榮、陳正雄、李薦宏、楊炎傑等。

臺北

現代繪畫

 

八閩美術會

翁文煒、劉平衡、李靈伽、高拜石、卓君庸、劉源沂等。

臺北

水墨

書法

 

臺南市國畫研究會

蔡草如、蔡國偉、林沂水、黃靜山、方昭然、許朝森等。

臺南

水墨

後稱「國風畫會」

1965

現代畫會

許清美、王農、傅明、許汝榮、李建中、陳德星、王友還等。

 

綜合

 

1966

大臺北畫派

黃華成。

臺北

現代藝術

 

亞美畫會

沈哲哉、施翠峰、梁丹丰、鄭世璠、張炳堂、李建中等。

臺北

西洋繪畫

 

畫外畫會

李長俊、王南雄、吳炫三、林瑞明、洪俊河、馬凱照、曾仕猷、許懷賜、顧炳星、蘇新田等。

臺北

現代藝術

師大藝術系校友為主

世紀美術協會

蔡蔭棠、陳銀輝、吳隆榮、李薦宏、孫明煌、陳景容等。

臺北

現代繪畫

 

臺中市書法學會

邱淼鏘、呂佛庭、劉衡、徐人眾、陳其銓等。

臺中

書法

 

1967

中國現代水墨畫學會

何懷碩、李文漢、胡念祖、葉港、劉國松等。

臺北

水墨

書法

 

圖圖畫會

侯瑞瑾、郭榮助、林峰吉、何和明、李永貴、吳正富、廖絃二、蒲浩明、詹仁榮等。

臺北

現代繪畫

 

奔雨畫會

王愷、金開鑫、張建平、沈臨彬、李重重等。

臺北

水墨

書法

 

南部現代美術會

李朝進、曾培堯、劉文三、莊世和、劉鍾珣、陳泰元等。

臺南

現代繪畫

 

1968

中華民國兒童美術教育學會

陳漢強等組成。

臺北

美育

 

中國水彩畫會

舒曾祉、王精華等。

臺北

水彩

 

上上畫會

何家蓉、何崑泉、林依炎、顧炳星、謝孝德、楊興生、江明賢、侯瑞景、高木森。

臺北

現代繪畫

 

1969

圖騰畫會

莊佳村等。

臺北

西洋繪畫

 

臺北市畫學研究會

張德文、王卓明、孔依平等。

臺北

水墨、書法

 

世代畫會

孫松銓、蔡富明、陳淑嬌、王俊智、林一平等。

臺南

水墨

 

美濃畫會

邱潤銀、曾文忠、曾富美、傅炳福、宋炳廷、邱忠均、李登華、朱邦雄、劉紹輝、林秀權、宋瑞和、張二文、徐君鶴。

高雄

綜合

 

1970

臺灣水彩畫協會

施翠峰、吳承硯、何文杞、賴武雄、侯立人、簡嘉助、楊乾鏡、黃朝謨、梁丹丰、樊湘濱、沈哲哉、李澤藩、宮城健盛、坂上桓子、不破章、辻正人(日人)、張耐冬、呂介文、姚日發(馬來西亞人)等數十人。

臺北

水彩

 

純一畫會

陳一慧、陳勤、粟海、劉醉奇、林滿紅、童純宜、黃莫滄等。

臺北

綜合

 

向象畫會

王詩漁、王萬壽、邱康娘、高明華、張松蓮、黃哲夫、劉昌漢。

臺北

水墨

 

快樂畫會

梁丹丰、張惠美、張宏正、李琦、蔡淑花、陳月英、黃淑慎、黃秀琴、王志華、謝大明、何雅鸞、袁萬里、華澤端、梁雲波。

臺北

綜合

 

中華民國版畫學會

吳昊、李錫奇、方向、周瑛等。

臺北

版畫

 

中華民國雕塑學會

闕明德、徐祥、王宇清、姚夢谷、李文漢、劉獅等。

臺北

雕塑

 

內埔美術研究會

鍾照彥、江富松、曾紹卿、簡基雄等。

屏東

綜合

 

70’S超級團體

蘇新田、李長俊、馬凱照、楊英風等。

臺北

現代藝術

 

1971

高雄市美術協會

林天瑞、黃屐真、宋世雄、鄭獲義、林有涔、羅清雲、謝德正等人。

高雄

綜合

 

基隆市青荷葉畫會

李純甫、劉寶桂、吳時鴻等。

基隆

綜合

 

武陵十友書畫社

張穆希、孫復文、宋金印等。

桃園

水墨

書法

 

1972

方井畫會

高燦興、黃光男、曾國安、楊平猷、鄭茂正、劉洋哲等10人。

臺北

綜合

 

六合畫會

王再添、林智信、陳泰元、陳輝東、曾培堯、劉文三。

臺南

現代繪畫

 

藝術家俱樂部

黃朝湖、謝文昌、陳奇茂、王榮武等人。

臺中

綜合

 

子午潮畫會

趙小寶、林文台、王靜仁、熊宜中、陳英文、陳銘顯、李大明、梁立其、黃江漢、王汝偉、陳月華、何日新、葉台珍、李存仁、汪弘王、劉長富、陳道月、陳阿好、賴純純、鍾秋盛。

臺北

綜合

 

苗栗縣美術協會

陳樹業、平鳳梧、劉同仁、郭豐森、熊慎業等。

苗栗

綜合

 

長流畫會

林玉山、林之助、許深州、陳進、陳慧坤、黃鷗波、蔡草如、林東令、侯壽峰、呂浮生、謝峰生、李川元、曾得標、薛萬棟、黃惠穆、黃水文、曹根、溫長順、陳恭平、陳永新、陳錦添。

臺北

水墨

膠彩

 

1973

清心畫會

孫雲生等大風堂弟子及再傳弟子36人。

臺北

水墨

 

六修畫會

劉源沂、劉如桐、楊襄雲、鄔企園、郭忠烈、王靜芝。

臺北

水墨

 

水墨畫會

馮鍾睿、陳大川、黃惠貞、司徒無弱、凱庸、李重重、楊漢家、文霽。

臺北

水墨

 

高雄縣美術研究會

林茂榮、黃耀瓊、韓永、潘火朱、李登華、陳正利、林錦鶯等。

高雄

綜合

 

中日美術作家聯誼會

施翠峰、黃元慶等。

臺北

綜合

 

清流畫會

陳甲上、侯信憲、林耀華、賴美惠、楊奇珍、黃坤財、陳品華、蔡丕羅、黃振華、黃坤成、蔡基坤、莊慶芳、林文賢、巫東柏、蔡青地。

綜合

 

 

東南美術會

賴高山、張錫卿、林天從、張炳南、張耀熙、劉國東、張煥彩、洪遜賢、李克全、楊啟東、謝棟樑、林天從等人。

臺中

西洋繪畫

 

1974

河邊畫會

張義雄、黃新契、陳榮和、汪壽寧、陳景容、賀慕群、陳昭貳、林顯宗、陳藏興、邱垂德、陳政宏、吳王承、陳國展、李金祝等。

臺北

西洋繪畫

 

十青版畫協會

廖修平指導,鐘有輝、林雪卿、黃國全、林昌德、謝宏達、樂亦萍、董振平、曾曬淑、崔玉良、何麗容、黃世團、劉洋哲、龔智明、沈金源、賴振輝、張正仁、楊成愿、梅丁衍、許東榮、彭泰一、楊明迭、黃郁生。

臺北

版畫

 

中華民國油畫學會

楊三郎、吳隆榮、孔秋泉等130人。

臺北

西洋繪畫

 

兩極畫會

黃欽湘、林漢卿、陳森政、黃義雄等21人。

高雄

水墨

 

換鵝書會

黃篤生、連勝彥、黃金陵、林千乘、周澄、蘇天賜、施春茂、高晉福、謝健輝、薛平南。

臺北

書法

 

十秀畫會

王君懿、梁丹丰、黃國瑛、溫碧英、溫淑靜、羅芳、譚淑等人。

臺北

綜合

 

六菱畫會

姚聯榜、季重輝、史新年、廖世秉、陳德通、蔡義雄、張慶華、黃明堂、李福見、蘇忠義、王麗華、林良材、游金章、詹鏐淼、張韻明、沈炳煌、謝榮源、呂聰允、張健懷等人。

臺北

綜合

 

62潮

樂亦屏、陳沁楨、卓有瑞、林昌德、司徒強、邱玲玲

臺北

綜合

 

芝紀畫會

林秋吟、陳堯帝、簡建興、簡志雄、陳主明、林文台、莊坤榮等人。

臺北

綜合

 

太陽畫會

陳艷淑、蘇信義、李杉峰、簡天佑

高雄

綜合

 

夏畫會

陳世興、陳幸婉、陳錦州、溫俊雄、劉政一、陳漢錡、祝頌康、蕭清安、蕭輔能。

臺中

綜合

 

地平線畫會

陳清禾、曲本樂、鄭築華、陳永生、吳道文、梁丹美、焦士太、鄧國清、梁丹卉、曾舒祉、姜宗望、宋建業。

臺北

綜合

 

1975

芳蘭美術會

鄭世璠、葉火城、李石樵、林天佑、北原政吉、吉野政明、小原行夫等30人。

臺北

西洋繪畫

 

五行雕塑小集

楊英風、陳庭詩、李再鈐、吳兆賢、邱煥堂、朱銘。

臺北

雕塑

 

億載畫會

黃光男、葉茂松、張伸熙、白中錚、吳超群、李笑鵬、楊智雄、黃明賢、羅振賢、李尚祁等15人。

臺南

水墨

 

蓬山美術會

林銘超、楊朝巾等。

苗栗

綜合

 

1976

純粹畫會

謝江松、蘇昭安、江平、陳煌枝等。

 

西洋繪畫

 

晨曦美術研究會

王菁華、華芳芳等人。

 

綜合

 

拾閒畫會

劉墉、涂璨琳、周澄、李義弘、林打敏等人。

臺北

水墨

 

新血輪畫會

李坤瑩、羅永官、許嘉旬、翁桓義、陸志龍、李雅玲、王福東等高屏地區青年學子等70餘人。

高雄

西洋繪畫

 

一心畫會

蘇連陣、蕭木川等。

高雄

綜合

 

墨潮書會

李郁周、徐永進、林經隆、詹吳法、廖燦誠、張建富、謝茂軒、程代勒等。1988年加入有陳明貴、蔡明讚、連德森、黃一鳴、李銘宗、楊子雪等人。

臺北

書法

 

自由畫會

謝東山、黃步青、李錦繡、黃位政、程武昌、王慶成、曲德義、陳聖頌、許輝煌、鄭瓊銘。

臺北

現代繪畫

 

大地美術研究會

王金蓮、黃宏梅、劉子平、薄英萍、丁雅蓉、袁德中等13人。

臺北

西洋繪畫

 

具象畫會

王守英、謝峰生、簡嘉助、倪朝龍、曾得標等。

臺中

西洋繪畫

 

春秋美術社

楊啟東、楊啟山、馬朝成、羅秀雄等22人。

臺中

西洋繪畫

 

國風畫會

施華堂、江錦祥、張邦雄、成應生、林江海、陳肆明、陳錦川、蘇振興、藍榮府、藍再興、陳國隆。

臺中

綜合

 

南投縣美術學會

黃義永、王萬富、李國謨、王耀煌、柯耀東等15人。

南投

綜合

 

花蓮縣美術學會

顏文堂、蔡玉雲、王康熙等人。

花蓮

綜合

 

中華民國書學會

張炳煌、程滄波等1600人。

臺北

書法

 

1977

星塵水彩畫會

李焜培、沈允覺、陳誠、廖修平、王家誠、吳登祥、吳文瑤。

臺北

水彩

 

中部水彩畫會

楊啟東、楊啟山、游朝輝等。

臺中

水彩

 

守中齋書畫會

楊其純、邱乾聰、任博悟、王彩雲、劉靈寰、王繼光、林玉山、黃肇基、宋正儀、王美如、李棠燦等。

臺北

水墨

書法

 

九逸書畫會

宋子芳、田文學、郭燕嶠、胡凱、余毅、胡會俊、李可梅、梁秀中、張錫藩。

臺北

水墨

書法

 

拾藝畫會

簡源忠、廖燦誠、黃才松、葉東訓、藍一峰、張淑真、呂麗華、魏嘉鳳、李春櫻、王淑玲。

臺北

水墨

書法

 

南北水彩畫會

沈國仁、陳榮和、李薦宏、張煥彩。

 

水彩

 

1978

牛馬頭畫會

陳松、曹緯初、陳文賢、蔡金雄、廖大昇、紀宗仁等15人。

臺中

綜合

 

午馬畫會

蘇志徹、陳隆興、許自貴、李俊賢、劉高興、王福東。

高雄

現代繪畫

 

唐墨畫會

王卓明、郭文造、孔依平、陳張弘、林千悉、林韻琪、任淑齡、盧錫炯、李源海。

臺北

水墨

 

將作畫會

李翠嬿、袁汝儀、葉郁如、林章湖、張正仁、陳東元。

臺北

綜合

 

基隆市美術協會

陶一經、潘谷風、蕭仁徵、李義弘等120人。

基隆

綜合

 

1979

六六畫會

卞家育、王國文、呂自立、林兆璇、徐慶克、翁照雄、陳惠慧、張壽之、張美雲、張碧娥、詹鎮瑞、蔡明美、趙明強、鄭頂原、廖文昌、蕭玉峰。

臺北

綜合

 

端一書會

陸坤真、葉建坪、尹煜生、曾少魯、查小婉、趙萬年、夏宗陶、陳麗雪、林麗華、廖淑金、周命絜、安蘭莊。

臺北

書法

 

臺南新象畫會

馬芳渝、吳金原、林典蓉、洪啟元、洪國輝、洪太山、陳美雲等11人。

臺南

現代繪畫

 

天人書畫學會

郭燕嶠、林河源、趙宗冠、陳朝鋒、林德馨等86人。

臺北

水墨

書法

 

中華民國造形藝術教育學會

吳隆榮、顏水龍、楊三郎等。

臺北

西洋繪畫

 

北北美術會

張萬傳、吳王承、張祥銘、黃植庭、廖武治、呂義濱等人。

臺北

西洋繪畫

 

中華水彩畫作家協會

劉文煒、陳忠藏、簡嘉助、陳樹業、陳在南、藍榮賢、許月琴等30人。

臺北

水彩

 

梅嶺美術會

吳梅嶺、黃永川、張金星、陳振豐、黃明堂、陳政宏等。

臺北

綜合

 

宜蘭縣美術學會

吳忠雄、游昭明、夏國賢、王攀元、林焰瀧、陳忠藏、林啟文、陳碧華等82人。

宜蘭

綜合

 

文興畫會

張德文、鄭善禧、黃永川、王友俊、黃光男、涂璨琳、林柏亭、姜一涵、張俊傑、劉芳如、李元慶、黃子哲、沈以正、劉平衡、王素峰、羅芳、李振明、呂淑芬、袁金塔、李惠正、顧炳星、詹前裕、王耀庭等85人。

臺北

水墨

 

湄之溪畫會

黃義永、王萬富、梁坤明等12人。

南投

綜合

 

葫蘆墩美術研究會

葉火城、李石樵、林有德、林天從等。

臺中

西洋繪畫

 

弘道書藝會

陳其銓、張自強等。

臺中

書法

 

總計

146

備註

本表資料參考:李進發,〈臺灣光復前後美術團體發展走向的分析〉、王福東,〈臺灣近代美術團體活動年譜〉、雄獅圖書公司,《1990年臺灣美術年鑑》為主。本表以書畫繪畫類為主,其他如攝影、陶藝等藝文團體,均未包含在內。





表4:八年代至九年代臺灣美術團體一覽表(1980-1999)

林明賢製表

年代

畫會名稱

主要成員

地區

性質

備註

1980

中華民國書法教育學會

謝茂軒、張建富、黃清一、李郁周、施春茂等700人。

臺北

書法

 

子午畫會

曾雙春、郭吉森、李清祥、李宗翰、楊淑嬌。

臺北

水墨

 

純美畫會

呂基正、吳承硯、李克全、施翠峰、羅美棧。

臺中

西洋繪畫

 

大自然畫會

王水金、林錫堂、洪文耀、陳建鑄、鄭春桂、陳火木、張哲雄、廖正雄、陳怡誠。

臺北

西洋繪畫

 

青青畫會

黃弘道、胡懿勳、江祖望、張宏榮、陳裕宏、張旭光、張耀羿、李尚白、薛廣濬、吳文賑、孫耀峰、林家麒、顧介儒、李漢嶔、謝承伯、沈麗麗、張璐瑜、林宜靜、滕明瑜。

臺北

綜合性質

 

1981

光陽畫會

施慧明等。

臺北

西洋繪畫

 

青溪畫會

王三慶、陳豐玉、兪慎固、王逸白、王逸飛、王逸詩、廖士頡、陳玉嬌、徐嘉宏、陳佳慧、陸芬英、陳淑女、嚴少甫、陳登城、張雲祥、張昱。

臺南

水墨

 

紫雲畫會

韓錦田、李育材、傅定英、樊湘濱、李惠正、張柱秀、趙小寶、何日斯、宋清田、黃銘祝、顏丙林。

新竹

綜合性質

 

山城畫會

羅日煌、黃榮華、謝松江等人。

苗栗

西洋繪畫

 

饕餮現代畫會

郭少宗、吳梅嵩、姚克洪、許雨仁、謝志商。

臺北

現代藝術

 

臺北藝術聯誼會

陳正雄、楊興生、江明賢等20人。

臺北

綜合性質

 

苗栗縣西畫學會

陳標殷、張若寒、羅日煌、張秋台、曾柱龍、曾賢財、黃榮華等31人。

苗栗

西洋繪畫

 

臺中縣美術協會

劉國東、張振輝、曾維智、林太平、陳石連、馬朝成、林生芳、康香奎、張子邦等96人。

臺中

綜合性質

 

東亞藝術研究會

徐一飛、何瑜、金仲原、王玉白等250人。

臺北

綜合性質

 

臺灣省膠彩畫協會

林之助、陳進、林玉山、許深州、曾得標、蔡草如、謝峰生等73人。

臺中

膠彩

 

墨香畫會

廖紋譚、林進忠等42人。

臺中

水墨

書法

 

心正書會

陳維德、田進添、薛平南、蔡行濤、李貞吉等21人。

臺北

書法

 

1982

當代畫會

王福東、許自貴、洪東標、翁清土、鄭寶宗、黃銘祝、李俊賢。

臺北

現代藝術

於1985年改組為「第三波畫會」。

中華民國現代畫學會

陳正雄、吳昊、王秀雄、郭清治、楊興生、許坤成、蘇新田、陳世明、謝孝德、陳建良、賴炳昇、許懷賜、馬凱照、李長俊、江明賢、朱為白、梁奕焚、林復南、梅丁衍、郭振昌、黃潤色等人。

臺北

現代藝術

 

夔藝術聯盟

洪根深、陳永財、李伯元、林興華、戴威利等人。

高雄

現代藝術

 

臺北新藝術聯盟

廖木鉦、鄭建昌、吳光閭、王文平。

臺北

現代藝術

 

現代眼畫會

陳庭詩、黃潤色、梁奕焚、鐘俊雄、詹學富、程延平、陳幸婉等。

臺中

現代藝術

 

101現代藝術群

盧怡仲、楊茂林、吳天章、葉子奇。

臺北

現代藝術

 

磐石書會

陳淑娥、施筱雲等人。

 

書法

 

笨鳥藝術群

楊智富、梁平正、李明道、李民中、楊明國、陳彥初、孫立銓、鄭柏左、廖瑞章等。

臺北

現代藝術

 

亞洲藝術創作協會

楊夏蕙、蘇德榮、李如絮、望月紀男(日)、林善義(韓)等156人。

臺北

綜合性質

 

得璇畫友會

魏得璇、賴敏容、謝秀益、陳光子、王繡娟、諶秋月、胡秀珠、王寶玉、祁瓊音等25人。

宜蘭

水墨

 

一德書會

傅啟富、謝淑珍、李鍊珠等20人

 

書法

 

若雨軒國際水墨畫會

章金生、黃素梅等。

 

水墨

 

臺南雕塑聯誼會

蕭祖銘、許子璋、林永祥、陳正雄、鄭春雄、謝志尚、林典蓉。

臺南

雕塑

 

1983

新航線畫會

曾國安、黃飛、黃宣勳、李振明、孫良水。

臺北

綜合性質

 

新思潮藝術聯盟

胡寶林、郭少宗、王慶成、吳鵬飛、林文玲、李銘盛、張建富、李良仁、陳介人。

臺北

現代藝術

 

秋吟雅集

林顯宗、吳王承、郭百佳、莊佳村、林勝正、鮑建華。

臺北

現代畫會

 

雲林縣美術協會

潘茂昌、陳靜男、陳誠、謝榮源、陳石桂、張申溥、陳育濬等40人。

雲林

綜合性質

 

彰化縣美術協會

張國雄、黃奇欽、楊秀雲等110人。

彰化

綜合性質

 

藝風畫會

王壽藹、程音等人。

臺北

水墨

書法

 

臺東縣書法會

楊兩河、林嶺旭等人。

臺東

書法

 

新竹市美術協會

傅柏村、何寬宏、陳定枝、郭成橫、蔡國川、鄭信育等132人。

新竹

綜合性質

 

桃園縣美術家聯誼會

賴傳鑑、吳烈偉、許深洲、曾現澄、溫長順、戴武光、陳宗鎮、許和義、蔡坤熹、何恆雄等76人。

桃園

綜合性質

 

中華民國嶺南國畫學會

馮少強、徐達志、余振聲、徐偉升、林梧桐、張光明、王學治、張秉文等200人。

高雄

水墨

 

墨白書藝會

何錦榮、施永華、王晴頌、任容清等10人。

 

書法

 

甲子書畫藝術學會

吳秋桐、蔡昇育、張清宗等人。

臺北

水墨

書法

 

1984

臺北前進者藝術群

何瑞卿、陳瑞文、周秉良、楊錦茂、古景清、郭維國、譚國智、連建興。

臺北

現代藝術

 

新繪畫藝術聯盟

蘇新田、吳進煌、許懷賜、蔡良飛、董振平、盧怡仲、楊茂林、吳天章、陳文祥、陸先銘、張慶嵐、江明憲、蔡志榮、傅慶豊、楊智富、楊明國、李明道、陳彥初、梁平正、孫立銓、廖瑞章、蔡昭良、王仁傑、林重光、賈漢家、許添丁、李興龍、陳瑞文、何瑞卿、傅鶴勳。

臺北

現代藝術

 

新粒子現代藝術群

蔡昭良、賈漢家、王仁傑、林重光、許添丁、李興龍。

臺北

現代藝術

 

華崗現代藝術協會

陸先銘、陳文祥、蕭文輝、蘇旺伸、吳光閭、葉子奇、何瑞卿、梁平正、廖木鉦、楊塗能、陳瑞文、楊智富等。

臺北

現代藝術

 

異度空間

林壽宇、葉竹盛、莊普、程延平、陳幸婉、胡坤榮、裴在美、張永村、魏有蓮(V. Delage)。

臺北

現代藝術

 

臺北西畫女畫家畫會

袁樞真、周月秀、汪濤寧、王美幸、李娟娟等48人。

臺北

西洋繪畫

 

中港溪美術研究會

廖順芳、黃榮華、陳標殷、楊進興、曾賢財等25人。

苗栗

綜合性質

 

國家藝術聯誼會

李文漢、黃啟龍、陳百秋、徐祥、宋子芳等120人。

臺北

綜合性質

 

港都畫會

顏雍宗、李福財、李貞璋、黃炎山、陳文龍、蕭英物。

高雄

西洋繪畫

 

屏東縣畫學會

莊世和、莊正國、林謀秀、高業榮、陳國展、陳朝平、蔡金柱、姚英俊等36人。

屏東

綜合性質

 

新營美術協會

王和男、蔡朝樹、周博尚、蔡敏瑞、陳炎清等。

臺南

綜合性質

 

臺灣現代水彩畫協會

何文杞、陳景容、簡嘉助、曾興平等59人。

屏東

水彩

 

五行畫會

陳慶榮、蕭進興、吳漢宗、陳士侯。

臺北

水墨

 

中華民國水墨藝術學會

簡顯宗、王仁鈞、謝瑞智、鄧昌國、李秀娥、連勝彥、吳炫三等35人。

臺北

水墨

 

墨緣雅集

林進忠、林詠笙、黃朝棟、陳聰海、曾佰祿、程錫牙、黃明山、白宗仁、許文融。

臺中

水墨

 

大中書畫會

王雙寬、蘭培林、馬相柏、李鵻。

臺中

水墨

 

原流畫會

王仲平、方鎮養、陳室錚等。

 

西洋繪畫

 

1985

互動畫會

蘇新田、何和明、吳進煌、陳建良、許懷賜、張正仁、董振平、蔡良飛。

臺北

現代藝術

 

臺北畫派

蔡良飛、盧怡仲、楊茂林、吳天章、倪再沁、陳文祥、陸先銘、張慶嵐、江明憲、吳進煌、傅慶豊、蔡志榮、賈漢家、許添丁、蔡昭良、王仁傑、林重光、李興龍、涂德陽等。

臺北

現代藝術

 

第三波畫會

王福東、許自貴、洪東標、翁清土、李俊賢。

臺北

現代藝術

 

超度空間

賴純純、莊普、胡坤榮、張永村。

臺北

現代藝術

 

嘉仁畫廊

陳嘉仁、林鉅、梁平正、吳光閭、陸先銘。

臺北

現代藝術

 

高雄藝術聯盟

洪郁大、羅清雲、洪根深、陳水財、蘇信義、何文杞、李俊賢、張文榮等30人。

高雄

現代繪畫

 

中華新藝術學會

郭軔、劉洋哲、陳銀輝、陳忠藏、王攀元、李朝進、李焜培、楊興生等。

臺北

現代繪畫

 

西北美術會

林天從、李宗祥、張煥彩等。

彰化

西洋繪畫

 

春聲畫會

王國英、甘錦城、江裕信、江繡鸞、何慧珍、吳朝鴻、官大欽、林妙鏗、周明、麥蘊莊、陳淑娟、陳明貴、陳榮可、黃子哲、黃鴻湖、黃南薰、張美淑、張春發、張禮權、張耀彬、詹吳法、鄧永隆、蔡貞貞。

臺北

水墨

 

南陽畫會

陳俊州、蕭瓊瑞、曾培堯、吳懇誠、王俊智、林智信、洪啟元、周奕民等。

臺南

現代繪畫

 

1986

SOCA現代藝術工作室

賴純純、莊普、胡坤榮、張永村、葉竹盛、盧明德、郭挹芬、魯宓等人。

臺北

現代藝術

 

息壤

高重黎、林鉅、陳介人、王俊傑。

臺北

現代藝術

 

3.3.3.GROUP

郭少宗、吳鵬飛、李良仁、宮三廣明、金澤安宏、襗天祐一(日)、金榮鎮、李銘淑、馬榮範、車大榮、裴雲榮(韓)。

臺北

現代藝術

 

亞細亞國際水彩聯盟

何文杞、許天得、野上良兼、林瑛星、木本重利、安瑛等182人。

臺北

水彩

 

臺南縣美術協會

王和男等100人。

臺南

綜合性質

 

墨藏書會

陳岱榮、劉榮欽、黎慕蘭、馮竟成、王志芳等。

基隆

書法

 

茂廬書會

陳建倉、丁春忠等。

 

書法

 

九九美術會

李文鄉、洪澄清、柯耀東、呂能額、李國謨、王耀煌、洪良木。

南投

綜合性質

 

臺中縣書學研究會

蕭丁山、傅茂金、蔡炳坤等。

臺中

書法

 

澎湖縣美術協會

王旭松、呂添德等。

澎湖

綜合性質

 

大臺中美術會

黃朝湖、黃榮輝、黃昭雄、謝棟樑、楊成愿、徐畢華等71人。

臺中

綜合性質

 

臺中市雕塑學會

王水河、陳松、唐士、謝棟樑、張純瑋、張樹德、唐永哲、陳春明、蔡榮祐等60人。

臺中

雕塑

 

南天畫會

廬清遠、陳冰、鄭祖培、蘇德珍、張亦足、王步華、林鳳珠。

臺中

水墨

 

高雄市嶺南藝術學會

洪瑞松、李清等115人。

高雄

水墨

 

北北畫會

陳拙園、曾木金、林永發、許進發、葉帆、顏文堂。

臺北

水墨

 

中華書畫會

張俊傑、倪占靈、于洪東、王卓明、王獻亞、孔依平、林婉珍等12人。

臺北

水墨書法

 

石青畫會

吳漢宗、蔡麗雲、范雪梅、邱秀味、張進勇、林錦濤、楊企霞、林永發、周龍安、盧瑞珽。

臺北

水墨

 

「O至一」藝術群

蘇美玉、游正峰、黃金龍、格林‧勃霍則‧比內爾(法)、卡特琳‧帕蒙(法)。

 

現代繪畫

 

1987

南臺灣新風格畫會

葉竹盛、楊文霓、陳榮發、張青峰、黃宏德、曾英棟、顏頂生、謝愛華。

臺南

現代藝術

 

高雄市現代畫學會

洪根深、李朝進、葉竹盛、楊文霓、陳水財、倪再沁、陳榮發、曾愛真、陳茂田、王武森、蘇志徹、李俊賢、張新丕等70餘人。

高雄

現代藝術

 

龍頭畫會

周世隆、張道燦、張崇芳、陳珠櫻、程武昌、程菊英、鄭憲樺、李美瑩。

臺北

現代繪畫

 

醉墨會

王詩魚、江裕信、呂芳庭、吳耀輝、邱秀霞、林永發、郭劍華、黃子碧、陳秉鐶、康懷、張滂熙、劉鳳祥、楊世宦、鄧永隆、謝美芳。

臺北

水墨

 

丁卯書畫會

容天圻、陳清俊等人。

高雄

水墨

書法

 

修特藝道學會

巫秋基、陳春明、蔡正一、黃映蒲、黃淑華、謝以裕、李中堅、楊忠林、李燕昭。

臺中

綜合性質

 

臺中五線譜畫會

廖本生、賴仁輝、游昭晴、陳啟智、王麗雲。

臺中

現代繪畫

 

國際書畫聯誼會

簡顯宗、王仁鈞等650人。

 

綜合性質

 

亞洲美術學會

謝紹軒、黃雲溪、邱定夫、曾光雄、廖俊穆、許其和、曾興平、吳碧光、黃昭雄、李可梅、司徒坤等100人。

臺中

綜合性質

 

屏東縣美術協會

何文杞、林士久、傅金生、朱美娘、邱山木、邱山藤、許天得等54人。

屏東

綜合性質

 

野蠻現代畫會

陳明輝、蘇坤霖、吳麗珍、鍾良禎、滕裕中。

 

綜合性質

 

九份藝術村聯誼會

吳滄富、許忠英、李良仁、邱錫勳、張建富、李信儒、王為銑。

基隆

綜合性質

 

尚竹書會

張南山、洪瑞通、陳恆聰、江錦坤、何義成、吳汝斌、陳碧煌、朱美如、黃湘宜、岳瑞珠、黃麗娟等16人。

臺中

書法

 

雨農畫會

王太田、陳理之、嚴侃、嚴家訓、藺顯文等29人。

臺北

水墨

 

1988

伊通公園

陳慧嶠、劉慶堂、莊普、黃文浩、盧明德、郭挹芬、陳愷璜、顧世勇、魯宓等人。

臺北

現代藝術

 

3E畫會

陳國珍、張仁德等17人。

臺北

現代繪畫

 

亞洲美術協會聯盟

黃朝湖、文坤(韓)、舟羽佚夫(日)、唐近豪(星)、鍾正山(馬)。

臺中

綜合性質

 

國際美術協會

張文宗、朱麗娟、王愷、陳銀輝、蘇峰男、劉其偉、陳柏舟、陳銘顯等160人。

臺北

綜合性質

 

糊塗畫會

石忘塵、李明啟、謝逸娥、陳來發、鍾俊光、林水生、吳永樂。

高雄

水墨

 

藝術村畫會

洪翔鵬、林明志、鄭宏璋、王見明、鄭蘭美等8人。

臺南

綜合性質

 

1989

2號公寓

蕭台興、連德誠、李美蓉、林珮淳、林振龍、洪美玲、范姜明道、張青峰、黃位政、楊世芝、鄭瓊銘、吳志芬等。

臺北

現代藝術

 

綠水畫會

林玉山、陳進、陳慧坤、郭雪湖、陳永森、林阿琴、黃鷗波、許深州、林玉珠、溫長順、謝榮磻、郭禎祥、陳定洋、蘇服務、劉耕谷、陳璽仁、賴添雲、范素鑾、劉玲利。

臺北

膠彩

 

人體畫學會

簡德耀、何財明、廖政雄、羅美棧、黃坤炎、吳鼎藩、胡壽鈴、黃植庭、陳昭貳、張錦樹、吳清雄、毛志亮、劉添盛、邱垂德、林顯忠、鄭添泉、郭百嘉、簡昌達、陳倖靜、郎莉娟、李敏吟、林雯玉、簡君惠、洪堯順、林主賢、林炯明、林秀戀、楊德靜、李永聚、郭淑美、彭俊元、楊翠華、謝連祥。

臺北

西洋繪畫

 

六辰畫會

張俊傑、宋子芳、楊年耀、黃啟龍、李可梅、徐祥。

臺北

水墨

 

嚴墨畫會

王小佩、余淑妙、李宗佑、李麗花、林婷玉、胡乾富、徐璞、姜彩雲、康世浩、高美月、陳必昌、陳世儀、楊靜江、張錚錚、曾金達、葉育宗、葉福利、劉錦梅。

 

水墨

 

季風藝術群

蔡德盛、楊世傑、薛佰銘、嚴凱信、鄧新怡、陳寶琳、賴炳華、唐興貴。

 

現代繪畫

 

五榕畫會

白宗仁、吳漢宗、李添木、李宗翰、李其融、李鴻儒、宋玉萍、周大中、殷飛、孫麒、高義煌、張克齊、黃彩紅、黃崇鐵、黃燕瑛、陳柏梁、陳愛美、陳廷璋、陳漲勇、陳學嬪、彭明德、辜千惠、程碧惠、詹于佳、雷涵琳、廖能司、劉滌卉、劉素真、蔡政達、蔡經綸、謝素敏、謝榮源、謝秀枝、顏文文、藤崎千雪。

臺北

水墨

 

玄香書會

王富香、李秀英、林少鈺、林慧珠、洪大淑、連秀慧、張淑真、張淑慧、鄭元慧、兪美霞。

 

書法

 

上上畫會

李洨清、劉曉燈、黃信鎔、高蕙芬、劉宏隆、楊正言、黃應峰、張鋼墉等20人。

 

綜合性質

 

埔里山雅書畫會

劉煥齊、陳順連、劉形雄、張玉美等15人。

南投

水墨

書法

 

調色盤畫會

沈蓬光、陳健源、王禎棟、王國雄、施人友、李坤德、許國寬、黃秋月

宜蘭

綜合性質

 

篁山畫會

許世聰、林浩鏡、張國華、林朗志、吳介源、高坤男。

南投

水墨

 

中國工筆畫學研究會

吳文彬、謝彰順、謝素琴、陳昭武、黃毅、魯敏坤、劉明灝、藍淑真、蘇寒竹等人。

臺北

工筆

 

透明畫會

高耀通、許孟才、陳星辰、張育西、李永吉、蕭世昌、朱魯青、蔡蕙香、蔡高明。

高雄

水墨

 

1990

90畫會

王素峰、朱瑗、李重重、姜一涵、袁金塔、羅青。

臺北

水墨

 

臺灣檔案室

連德誠、吳瑪悧、侯俊明、楊智富。

臺北

現代藝術

 

阿普畫都

許自貴、陳榮發、陳茂田、黃宏德、顏頂生、曾英棟、謝順盛。

高雄

現代藝術

 

泛色會

侯俊明、劉守曜、陳梅毛、陳國樑。

臺北

現代藝術

 

NO-1藝術空間

裴啟瑜、楊仁明、賴新龍、李純中、郭讚銘、簡志宏。

臺北

現代藝術

 

形上畫會

王永裕、朱英凱、葉明和、陳炳宏、萬昌明、劉文貴、李宗仁。

 

水墨

 

高雄水彩畫會

洪傳桂、陳甲上、曾文忠、卓雅宣、顏逢郎、吳光禹、陳文龍、黃耀瓊、楊育儒、王俊盛。

高雄

水彩

 

霜島美術協會

胡惇岡、劉慶儀等。

臺中

綜合

 

金門縣美術協會

吳鼎仁等人。

金門

綜合

 

1991

中國美術家協會

易蘇民、楊楚瑜等。

臺北

綜合

 

中華民國工筆畫協會

吳木彬、倪占靈等。

臺北

工筆

 

吟秋畫會

張美蘭、陳富美、林永嘉、李榮滿、董晉豐、程文惠、方碧雲、黃淑真、黃淑芬。

 

水墨

 

藝群畫會

潘蓬彬、李鉦賢、洪陽明、鄭子明、孫英倫、鄭詵至、趙懷信、范宜善、林進達、莊瑞賢、黃敏俊、鄒錦峰、陳志盛、李俊敏、劉時桀、張博森、游守中。

臺北

現代繪畫

 

面對面畫會

廖本生、柯適中、邱連恭、楊嚴囊、黃秋月。

臺中

現代繪畫

 

東海畫會

林進龍、陳冠潔、李本育、郭啟第、王心慧、蕭正一、陳元明。

臺中

水墨

 

外畫會

王武森、李明則、吳寬瀛、程菊英、黃文勇、蔡獻友、陳隆興、王展訪、陳秀卿、江宴弘。

高雄

現代繪畫

 

菁菁畫會

鄭世璠、林天瑞、黃混生、張文連、林勝雄、王國禎。

 

西洋繪畫

 

1992

富彩畫會

劉長富、廖坤松等。

臺中

現代繪畫

 

野逸畫會

黃美露、丁新齡、呂翰雨、洪惠年、唐墨、高節、陳玖朱、陳雁亭、楊即心、張指月、羅靜慧、蘇力青。

臺北

水墨

 

芝山藝術群

白宗仁、吳漢宗、林錦濤、林耀生、林耀華、林嶺生、許敏雄、詹升興。

臺北

綜合

 

中國藝術協會

于百齡、彭全德等。

臺北

綜合

 

中華民國三石畫藝學會

黃磊生、黃樹森等。

臺北

水墨

 

圓山畫會

郭道正、廖秀芳、呂昌輝等30餘人。

臺北

西洋繪畫

 

邊陲文化

杜偉、莊秀慧、賴英澤、何獻科、郭憲昌、李昆霖、薛湧。

臺南

現代藝術

 

半線天畫會

蔡滄龍、黃奇欽等。

彰化

綜合

 

1993

彩陽畫會

侯政辰、朱水泉、李致鋒、詹秦美、許竹、簡君惠。

臺北

現代繪畫

 

秋林雅集

王友俊、江明賢、伍揖青、李重重、李義弘、陶晴山、袁金塔、戚維義、張德文、黃磊生、管執中、歐豪年、蔡友、顏聖哲。

臺北

水墨

 

二月牛美術協會

王忠龍、余燈銓、李正富、李正祥、陳尚平、陳振豐、張育瑋。

臺北

雕塑

 

彩墨雅集

鄭勝揚、洪震輝、楊新福、黃大元。

 

水墨

 

藝聲書畫會

黃照雄、謝榮鴻、蘇信和、吳則磐、梁文生、陳慶榮、洪漢榮。

 

水墨

書法

 

93畫會

陳鈿旺、涂世寧、詹銘輝。

 

現代繪畫

 

創紀畫會

吳秋波、李源德、游朝輝、羅秀雄、施純孝、黃義永。

臺中

西洋繪畫

 

中華藝術學會

王漢金、唐嘉安等。

 

綜合

 

1994

風城雅集

朱麗麗、夏萍、歐長正、呂燕卿、趙小寶、范素鑾、蔡國川、何寬宏、李青霖、莊志輝。

新竹

現代繪畫

 

新當代藝術家協會

朱坤章、江通發等。

 

綜合

 

草山五友

許唐發、王士樵、林善述、陳永琛、唐建昌。

臺北

現代藝術

 

全日照藝術工作群

梁任宏、張國信、張景欽、葉玉帶、賴芳至、戴秀雄。

高雄

綜合

 

新樂園藝術空間

張正仁、簡福鋛、陳昇志、陳文祥、連德誠、梅丁衍、陳建北、林純如、黃志陽、陳孟岠、廖瑞章、蔡海如、王國益、曾雅蘋、黃位政、鄭瓊銘、王德瑜、杜偉、林蓓菁、郭博州。

臺北

現代藝術

 

1995

21世紀現代水墨畫會

劉國松、楚戈、黃朝湖、洪根深、李祖原、黃光男、張俊傑、李錫奇、袁金塔、羅芳、王素峰、李重重、郭少宗、文齋、白丰中、史東錦、李振明、呂坤和、程代勒、吳清川、吳學讓、林俊彥、洪瓊蕊、胡寶林、倪再沁、張富峻、陳志宏、陳庭詩、陳欽明、葉宗和、葉怡均、趙占鰲、劉墉、劉平衡、劉國興、閻振瀛、蕭仁徵、鐘俊雄。

臺中

水墨

 

1996

美術團體聯合會

胡惇岡、貢穀紳、謝紹軒、王學勤、鐘俊雄、王丁乙、林煒鎮、許輝煌、李麗芬、徐士文、李明憲、王海峰、周俊雄、黃隆池、王繼宗等。

臺中

綜合

 

國際彩墨畫家聯盟

黃朝湖創立並擔任會長

臺中

彩墨

 

荷風畫會

 

花蓮

書畫

 

1997

臺灣藝術家法國沙龍協會

發起人有李元亨、趙宗冠、施純孝、許輝煌、鍾烜暢、洪志銘等30餘人。

臺中

油畫

 

閒居畫會

發起人為施振宗,會員有施振宗、鄭雅心、林靜玉、張國燕、郭志銘、朱淑娥等21人

臺中

綜合

 

中國當代藝術家協會

何秀蓮等。

臺中

現代繪畫

 

中華民國臺灣南部美術協會

劉俊禎等。

高雄

現代繪畫

 

1998

好藝術群

召集人吳伊凡,成員包括鄧淑慧、陳燕如、劉抒芳、李慧倩、王心慧、吳美純、王紫芸、謝佩霓、廖秀玲、林平等11位。

臺中

綜合

名稱來自於「女」與「子」兩字的結合,成員全為女性藝術家。

中華民國後立體畫會

創始人許坤成,理事長翁美。

臺北

現代繪畫

 

松柏書畫學會

 

彰化

書畫

 

悍圖社

盧怡仲、楊茂林、陳瑞文、吳天章、陸先銘、郭維國、李民中、連建興、楊仁明。

臺北

現代繪畫

 

1999

篁山藝友美術會

張國華、林朗志、陳慶明、黃健評、葉基祥、陳璐昂、陳正忠、葉旻碧等

南投

綜合

由篁山畫會及藝友雅集兩個藝文團體合併成立。

八德藝文協會

張雲弓、楊源棟、彭玉琴、黃崑杜、張日廣、劉家鈞、呂文成、林振彪、王秀娟。

桃園

綜合

 

屏東當代畫會

許天得等。

屏東

現代繪畫

 

澎湖縣雕塑學會

 

澎湖

雕塑

 

總計

175

備註

本表資料參考:李進發,〈臺灣光復前後美術團體發展走向的分析〉,王福東,〈臺灣近代美術團體活動年譜〉、雄獅圖書公司,《1990年臺灣美術年鑑》為主。本表以書畫繪畫類為主,其他如攝影、陶藝等藝文團體,均未包含在內。



[1]張灝,〈中國近代思想史的轉型時代〉,《時代的探索》,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2004年,頁37-41。

[2]林柏亭,〈日據時期臺灣的畫會活動〉,《何謂臺灣?近代臺灣美術與文化認同論文集》,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7年2月28日,頁231。

[3]蘇英田,〈日治初期臺灣書法活動──以臺灣書畫會為例〉,《臺灣美術》第105期,2016年7月,頁49。

[4]「紫瀾會」係石川欽一郎與美術愛好者1900年成立於日本,石川來臺後於1908年舉辦在臺灣第一回展覽。參見石川欽一郎年表http://www.aerc.nhcue.edu.tw/8-0/twart-jp/html/aag-j1v.htm

[5]有關「七星畫壇」成立年代之記載有:〈早期美術團體〉,《1990臺灣美術年鑑》、林惺嶽,〈論臺灣美術團體及其發展〉,《1990臺灣美術年鑑》之記載為1924年;林柏亭,〈日據時期臺灣的畫會活動〉,《何謂臺灣?近代臺灣美術與文化認同論文集》、顏娟英,《臺灣近代美術大事年表》之記載為1926年,因說法不一又無明確史料可茲證實其成立年代,因此對於「七星畫壇」成立之年代,本文採參顏娟英、林柏亭之說法,以其推出首展之紀年1926年為其活動之開始。

[6]謝里法,《日據時代臺灣美術運動史》,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95年,頁620。

[7]林惺嶽,〈論臺灣美術團體及其發展〉,《1990臺灣美術年鑑》,臺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12月,頁514。

[8]廖繼春,〈臺陽展雜感〉(日文),《臺灣藝術》,1940年6月,頁149。

[9]李梅樹,〈臺陽展近況與理想〉,收入顏娟英譯著,《風景心境──臺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上冊),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3月,頁337。

[10]林惺嶽,〈論臺灣美術團體及其發展〉,《1990臺灣美術年鑑》,臺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12月,頁514。

[11]轉引自林柏亭,〈日據時期臺灣的畫會活動〉,《何謂臺灣?近代臺灣美術與文化認同論文集》,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7年,頁236。

[12]轉引自謝里法,《日據時代臺灣美術運動史》,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78年,頁213。

[13]日治時期留日學習繪畫的藝術家,其繪畫歷程大多循著學習、參加日本帝展、臺展、府展,而後擔任臺、府展或省展評審一路晉升,在這歷程中因年紀相仿但畫歷稍晚而成為晚輩通稱的「第二代」前輩畫家,實則與個別畫家的年齡無關,而是以「臺展」獲獎的先後作為劃分的標準,「紀元畫會」成員即是。

[14]轉引自林柏亭,〈日據時期臺灣的畫會活動〉,《何謂臺灣?近代臺灣美術與文化認同論文集》,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7年2月28日,頁233。

[15]轉引自林柏亭,〈日據時期臺灣的畫會活動〉,《何謂臺灣?近代臺灣美術與文化認同論文集》,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7年2月28日,頁239。

[16]轉引自謝里法,《日據時代臺灣美術運動史》,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78年,頁173。

[17]黃才郎,〈細水長流──五年代臺灣美術發展中的民間畫會〉,《長流──五年代臺灣美術發展》,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03年7月,頁6。

[18]林惺嶽,〈臺灣美術團體及其發展〉,《1990臺灣美術年鑑》,臺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12月,頁516。

[19]轉引黃冬富,〈百年來臺灣美術社團發展之回顧〉,《臺灣美術歷程與繪畫團體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華民國畫學會,2014年12月,頁35。

[20]轉引黃冬富,〈百年來臺灣美術社團發展之回顧〉,《臺灣美術歷程與繪畫團體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華民國畫學會,2014年12月,頁36。

[21]蕭瓊瑞,《撞擊與生發──戰後臺灣現代藝術的發展(1945-1987)》,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民國93年11月30日,頁26。

[22]李進發,〈臺灣光復前後美術團體發展走向的分析〉,《現代美術》71期, 1997年,頁40。

[23]王福東,〈臺灣近代美術團體活動年譜〉,《現代美術》63期,1995年,頁70。

[24]引自陳文瑤,〈從異度空間到替代空間──80年代由群體形成的空間演繹〉,《藝術觀點》第9期34頁。

[25]林惺嶽,〈臺灣美術團體及其發展〉,《1990臺灣美術年鑑》,臺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12月,頁520。

[26]連德誠,〈多元主義與替代空間〉,徐蓉蓉編,《臺北現代美術十年(一)》,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993,頁131。